• 架通相互理解的桥梁——代前言

    <正> 我们时代所赋予“理解”一词的特殊意义,最初是由思想敏锐的当代青年揭示出来的。而本专辑,作为以中青年探索者为主要作者和读者的特刊,正是这种理解的产物。 当代科学的整体化和分化互为因果、相辅相成,正摧毁着学科间的传统屏障,使不同学科工作者之间的相互理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如果说,任何一门科学都只能在诸学科

    1986年05期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文化研究的对象、历史和方法

    李河

    <正> 去年底,有报刊预测今年将兴起“文化热”,这种预测无疑唤起了更多学者对文化研究的兴趣,遂使“文化”一词成为近来出现频度最高的理论用语之一。 的确,在这个变革的时代,研究我们的文化、反省我们的传统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我们知“日用而不知”,觉“日行而不觉”,就会将塑造我们民族新文化的努力变成自觉的历史实

    1986年05期 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5k]
  • “文化”猜想录

    郑凡

    <正> 戴上文化人类学这副“眼镜”,看似纷乱的现象都填入了“文化框架”。不过这也叫“文化”,那也叫“文化”,“文化”便是这世界么?原来,不管你使用哪一门知识(或者就比拟作“眼镜”),最终目的是看世界,同时为世界

    1986年05期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 道德价值的结构系统

    商戈令

    <正> 道德价值直接隶属于最高级的类价值,是人类本质的内在反映。道德价值是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表现形式及其确证。道德价值作为社会道德关系的表现与确证,它是人类本质或人类价值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状态中,对特定的道德关系及道德现象的肯定与否定。也可以说,

    1986年05期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 人的价值的哲学分析(对话)

    李连科

    <正> 朋友:什么叫人的价值呢?目前似乎被公认的说法是人的价值在于他们的贡献。好象你的一些论著也是这样讲的。这样理解人的价值,是否有点简单化?

    1986年05期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 什么是衡量人的价值的正确标准?

    魏中军,孙安迹

    <正> 晓镝: 你好!来信收到。你在信中问:是否应该以成就的大小来衡量人的价值的大小?假如一个人所处的地位和条件都不如另一个人,因而成就也不如另一个人,但他的德性情操却比另一个人高尚,应该怎样评价这两

    1986年05期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商品生产和道德进步

    王锐生

    <正> 把社会主义经济看作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理论。历史唯物论认为,人们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那么商品生产的发展给社会道德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如果说,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符合和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那么商品经济关系的发展就应当带来道德

    1986年05期 28-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 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的批判

    刘继

    <正>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发端于学派的形成之初,而贯穿在学派思想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 早在1930年霍克海默就任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的就职演说中,就把文化与心理意识的关系问题列为了“社会哲学”的首要研究任务。稍后,洛文塔尔在《社会研究杂志》第一期《文学的

    1986年05期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1k]
  • 盘古之谜的阐释

    何新

    神话,早已成为多种学科共同关注的对象。人们普遍意识到:神话中包含着真正的信史。在早期人类的活动痕迹中,似乎也保存着理解今天人们行为与意识的钥匙。神话也在成为哲学——不论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或原始思维的研究,还是中国哲学史或比较哲学的研究——所要揭示的对象。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不断深入,不断细致,中国神话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也更多地被涉及、被谈论。 为此我们选登两篇从不同角度讨论神话的文章,以期引起哲学工作者的注意。

    1986年05期 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 也谈古代中国宗教神话向古史神话的转变

    谢选骏

    <正> 我们可以接受这样的假设:失掉的著作往往不是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圣典。表现或寄托了一个民族基本精神的典籍,最易流传下来。因为它是由一切民族(文化圈)的历程所表明的。 这样,当我们对各种文化圈中产生出来的神话进行比较时,就可以发现古代中国(以汉民族文化圈为核心)的神话传说与此外所有民族遗留下来的神话传说有一个重大的差别。

    1986年05期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 传统与现代:我对中国文化的一些体认

    傅敏怡

    <正> 诸位与会的汉学界老前辈,各位先生,各位女士: 头一次上台用中国话演讲,中国话说得有不地道的地方还请诸位多多包涵。我从事中国文化的研究是近些年来的事,初出茅庐,讲得有欠当或不够深入之处,诸位可别

    1986年05期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 参与:社会关系的形而上学基础

    爱利奥特·道伊奇

    本文作者按照自己的观点与方法考察了人类社会关系,对西方社会学上通用的“社团”(community)与“社会”(society)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作了哲学上的分析,并相应地区别了“人”(person)和“个体”(individual)这两个概念。这对于我们了解西方的某些社会理论或许有参考意义;当然,为了正确地理解,还需要联系西方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意识形态背景。 道伊奇(A.Deutsch)是美国知名的比较文化研究专家,现任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东西方哲学》杂志主编。他的专著之一《比较美学研究》一书已译成中文将在我国出版。

    1986年05期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 日本人的宗教意识(通信)

    河野徹

    <正> 刘奔先生: 您好! 您在来信中说,《哲学研究》杂志准备办“科学·文化·人生”专辑。学术性高的杂志开展这方面的讨论,我看非常好!您在信中问:“为什么在科学技术先进的日本,宗教感情那么强烈?宗教感情在日本社会有什么样

    1986年05期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统一的趋势和问题

    沈小峰,王德胜

    在大批来稿之中,应“科学”专题之征的稿件廖若晨星。我们从为数相当有限的稿件中选摘出这组文章,自然很难表现出哲学的深沉。这种冷清的局面多少有些出人意外,因为我们经常听人们兴奋地谈论新技术革命将带来的新气象,体验到人民憧憬现代化未来的急切心情;也充分感受到理论界对从自然科学(有所谓新旧三论)吸收概念、范畴或方法的热忱。这一冷一热的强烈对比说明,人们对于科学的认识还是感性的。 这几篇短文,当然无法将问题揭示得很清晰,但它们起码体现了不同的倾向;也表达了一种愿望即努力去确定科学的世界,并因此逐渐逼近它的实质;通过对它的功能的阐释逐渐标明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只有这样做了,人们对于科学概念的一种静止了的看法才会重新充满了生命,因而才能达到对它的精神实质的占有。对哲学工作者来说这是一种很值得一做的工作。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注意:当今科学整体化的同时还有作为前提的分化趋势,同时,如果清醒地看到西方对于科学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及其社会历史背景,我们有可能理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盟”的时代要求所具有的新的含义。

    1986年05期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 科学对文化的影响

    李惠国,吴元梁

    <正>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人们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充分说明科学的社会功能已经不是单纯地给人们提供关于客观世界真理性的知识并使人们成功地改造世界,还对人们的利益、观念、作为产生着深刻影响。科学对人

    1986年05期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关于科学的社会功能

    赖金良

    <正> 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同步性,是近现代历史上有目共睹的经验事实。这一经验事实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一种理论错觉,即认为科学本身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

    1986年05期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天堂之声与地狱之门——读罗素的《宗教与科学》

    李新华

    <正> 宗教,对我来说始终是个谜。在我们的观念中,宗教总是和那些不光彩的字眼联系在一起的,诸如迷信、反动、唯心等等。但是宗教的存在仅仅同愚昧和黑暗有关吗?随

    1986年05期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 八十年代中国文化讨论五题

    甘阳

    <正> (一)今日文化讨论有必要首先区分这样几个不同范畴:前现代化的文化系统(或形态);现代化的文化系统;后现代化的文化系统。 不存在抽象的“中国文化”,只有具体

    1986年05期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记“中外文化比较讲习班”

    鲁军

    <正> 1986年元月1日至16日,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和九州知识信息开发中心联合举办了“中外文化比较讲习班”。这是海内外学术界的一次空前盛大的集会,是中外文化比较研究经过一段

    1986年05期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 我对“理解”二字的理解——前线归来的思考

    张少云

    <正> “理解”这两个字在我们时代的特殊重要性,也许能从一个口号中看出来:“理解万岁!”但是,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理解,过去,我并不很清楚。 寒假里,我作为首都大学生赴云南前线学习慰问团的成员,在前线度过了二十个终

    1986年05期 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