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的主客体概念与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兼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和客体的辩证法”

    沈耕,毛怡红

    <正> 本世纪以来,以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把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思潮的基本趋向,是在反对机械论、宿命论和实证主义的口号下,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化”和“本体论化”,而基本内容,则是通过制造“实践哲学”和“存在哲学”的对立、“自然辩证法”

    1987年07期 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9k]
  • 《中国哲学史疑难问题探讨》审稿会在广州举行

    <正> 由中山大学哲学系编写的《中国哲学史疑难问题探讨》一书,已由国家教委指定为高校哲学类专业的教材。6月2日—6日,有关专家、学者对该书进行审定。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本书所选疑难问题,涵盖了中国哲学史从先秦到近代各阶段的基本难点,为高校哲学系本科毕业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中国哲

    1987年07期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历史必然性与主体能动性之我见——兼与张曙光、邹明武二同志商榷

    高惠珠

    <正>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在历史发展中如何表现,其限度是什么?具有能动性的人的主体活动在社会发展中处于何种地位,有何作用,其限度又是什么?《哲学研究》1986年第3、10两期先后发表的张曙光、邹明武等同志的文章,都触及到了这两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问题,给人启发颇多,当然也有不乏失察之处。在此,笔者试图阐述对以上两个问题的管见,兼与张、邹二同志商榷。

    1987年07期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1k]
  • 原始思维怎样走向逻辑化

    刘文英

    <正> 以概念为核心的逻辑思维,是文明人的一种骄傲。人类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如果离开了逻辑思维简直不可想象。但是,正象每个人的这种能力并非生来就有一样,人类的这种能力也是历史的产物。即使夸大地说,文明人的逻辑思维最多只有一万年的历史。而在此以前大约三百万年的蒙昧时期和野蛮时期,人类智能由于没有、也不可能构成抽象的概念,

    1987年07期 18-2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3k]
  • 论意识的系统发生

    王鹏令

    <正> 常听到有人说,人的意识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并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而产生的。其实,用这种观点来解释意识的系统发生过程,是很难令人满意的。因为这种观点隐含着这样一个假定:人的社会实践的发生在前,人的意识的发生在后,也就是先有社会实践的原始发生,尔后才有意识的系统发生。殊不知,所谓社会实践,乃是人的一种有目的的感性物质活

    1987年07期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k]
  • 二十世纪科学认识中的主体创造

    陈建涛

    <正> 科学认识是主体观念地掌握客体的最高方式,因而反映出认识的本质特征。相对论标志着科学认识发展的新阶段,集中体现着二十世纪科学认识的本质特征。这一本质特征是以科学认识中的主体创造来表征的,对此爱因斯坦作了如下概括:“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由此世界体系就能用单纯的演绎法建立起来。要通向这些定律,并

    1987年07期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 现代心理学关于感知觉研究的认识论意义

    陈家麟

    <正> 在人类认识史上,人们根据认识程度的深浅和机制的不同,区分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样两个阶段,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传统的观点认为,感性认识是主体“对事物的直接反映和复写”。基于这一认识,传统的观点还认为,在感性认识这一认识的初级阶段,由于人们只限于用感官去直接接触客观事物,因而只限于感觉、知觉和表象,既没有概念、判断、推理,也没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的参加。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为此,本文企图通过个人所接触到的现代心理学关于感知觉的研究成果,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1987年07期 39-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 和谐的时间节奏

    潘湘生

    <正> 赞美时间节奏变快,成了不少文章的主题。加快思维和工作节奏,也是普遍的呼声。快节奏几乎是高效率的同义词,体现了一种紧迫感和时代感。但是,认为时间节奏总的

    1987年07期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 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方立天

    本刊去年第9期“中国传统哲学反思”专辑,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不少读者希望继续就传统哲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展开讨论。为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我们特辟“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研究”栏目,着重就传统哲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探讨。欢迎确有研究的、真知灼见的论文。

    1987年07期 49-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1k]
  • 佛性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赖永海

    <正> 佛教自传入中土后,受中国的政治、经济及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逐步地走上中国化的道路。隋唐之后,佛教学说又反过来影响中国传统思想,并与传统思想相结合,进一步衍化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就不能不研究佛学。然而,由于佛教在中国流行的时间既长,传布的范围又广,加之典籍浩繁、宗门林立,

    1987年07期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8k]
  • 柏拉图对话中“相”的知识的获得

    陈康,杨君游

    <正> 本文是一篇关于柏拉图对话中“相”的知识获得的研究概述。知识指的是在逻辑上和时间上皆为第一性的知识,因为第二性的知识要以第一性的知识为前提。为简明起

    1987年07期 67-7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 读《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

    余敦康

    <正> 由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主编的《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东方出版社出版),收录了海内外30多位学者精心撰写的专题论文,论述的范围涉及包括儒、释、道在内的各家各派;时间跨度从中国文明的起源一直到对未来21世纪的展望,既有宏观的探索,又有微观的剖析,是目前方兴未艾的“文化热”中出现的一部较高水平的大型论文集。展读这部论文集,兴味盎然,引

    1987年07期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 第五届全国科学哲学讨论会记述

    陈荷清

    <正> 两年一度的全国科学哲学讨论会,自1979年研讨波普尔的哲学思想以来,今年5月在成都已举行了第五届。以笔者与会观察,与往次相比,此次讨论会的特点是议题多,竟然列出了关于科学说明、科学理论的

    1987年07期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 加强对社会变革机制的探讨——“体制改革与社会生活变革机制”小型座谈会述要

    庄思晦

    <正> 由《经济新论》编辑部、《哲学研究》编辑部、三门峡市体改委、河南大学联合发起,邀请部分经济学、哲学工作者,于今年5月25—29日在三门峡市召开了“体制改革与社会生活的变革机制”小型座谈会。在座谈中,

    1987年07期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 对蔡尚思同志孔子观的商榷

    罗祖基

    <正> 1986年6月,蔡老以《孔子一生都尚礼》为题发表于《哲学研究》。从这篇文章的命题看,他以孔子一生尚礼来说明礼是孔子思想核心,反过来说,不是其核心的范畴孔子就未必一生都尚。我认为,这样说的本身就是可以商榷的,因为他没有把仁、礼、中庸三

    1987年07期 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