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学内核刍议

    郭齐勇,邓晓芒

    <正> 在改革和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在全力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时代氛围里,文化问题的探讨争鸣吸引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各界学者的关注,一跃而成为八十年代中国的“显学”或“热门”。人们广泛而又逐渐深入地讨论着,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借鉴西方文化的同时,如何树立文化主体意识,科学地进行评价、选择、吸收、融合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的正确估价和批判继承的问题;积淀在人们的

    1988年05期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 返本体仁的玄览之路——从熊十力哲学的价值取向看当代新儒家的文化思致

    黄克剑,周勤

    <正> 一、“耿耿孤心”:真情、诗情、悲情当着海峡此岸的学人终于为“当代新儒家”的消息所吸引时,一位在学坛的寂寞中隐没了多年的哲人被再次发现了。已逝的哲人留给他的一位学生的最初印象是:“初看是没有精神似的,他戴一顶瓜皮帽子,穿一袭长袍,戴一个眼镜,身体不很好,象病夫一样……走路的样子,象游方的郎中一样。”(牟宗三:《时代与感受》,台北鹅湖出版社1984年版,第251页)谁

    1988年05期 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1k]
  • 论“儒释调和”

    孙昌武

    <正> “儒释调和”,是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的重要现象,是佛教传入中土后长达几百年间的大规模文化交流的果实,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历史发展与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影响很大。但这却是一个畸形的果实。由于佛教文化的影响,我国历史上在文学、艺术、建筑以及哲学、逻辑学(因明)、语言学、史学等众多领域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如从意识形态发展的总体

    1988年05期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1k]
  • 开拓佛教文化的研究——读《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牟钟鉴

    <正> 继《佛教哲学》之后,方立天同志又推出新作《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笔者有幸先睹此书,感到内容丰富多彩、新颖精妙,是一本难得的颇有价值的好书,心情很是喜悦振奋,愿意将它推荐给广大读者,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当前学术界正在讨论文化与宗教问题,其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及其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宗教的本质及其社会作用问题,历史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等等,不仅学术

    1988年05期 26-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2k]
  • 科学中问题的结构与问题逻辑

    林定夷

    <正> “问题”是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中的极其重要的范畴。我在《问题·科学问题·科学目标》一文(载《百科知识》1987年第11期)中,曾对“问题”以及有关概念作出如下定义:问题——某个给定过程的当前状态与智能主体(人或机器)所要求的目标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问题求解——设法消除给定过程的当前状态与所要求的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疑难(Puzzle)——求

    1988年05期 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 从现代逻辑观点看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

    张家龙

    <正> §0 引言亚里士多德的直言三段论在逻辑史上具有不朽的价值。国际知名学者卢卡西维兹在《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中,从现代逻辑观点对之作了创造性的研究,开辟了用现代逻辑的工具研究逻辑史的新道路。但是,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有一些重要问题需进一步研究。本文第一部分讨论这些问题,提出了与卢卡西维兹的研究结果迥然不同的新观点。第二部分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原文,重新构造了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一个自然演绎系统,证明了一切有效式,排斥了一切无效式,并且十分简单地解决了判定问题。

    1988年05期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 当代科学的新形而上学

    E·拉兹洛 ,闵家胤

    <正> 自我超越是人类知识的特殊品格。那些一向是确实的毫无疑问的思想和概念先是受到怀疑,随后就被弃置。它们被一些全新的概念取代,而这些全新的概念又为新的思想认识体系奠定基础。这篇论文旨在说明当代科学的进步正在超越历史上一直作为我们把握客观世界的框架内的某些主要的观念范畴。随着长期占据支配地位而现在正在被超越的那些概念的天幕在消退,当代科学认识的视野正在迅速扩展,我们将跟随这种扩展去探寻新近显露出来的世界的本原,这是当代科学(首先是物理学)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1988年05期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 略论思维的共时性整合

    李晓明

    <正> 整合,是现代思维科学普遍使用的概念,也是当前认识论微观研究的焦点。思维作为开放性的动态自组织系统,其整合机制具有多层次和全层次的基本特征。目前,现代思维科学和哲学认识论都开始重视思维整合机制的分析,但各自研究的重心、角度和层次是不一致的。一般来说,思维的整合机制有三个基本层面:一是思维活动中由物理过程向生理过程转化的整合层面,它为生理学研究所关注;二是思维活动中由生理过程向心理过程转化的整合

    1988年05期 5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3k]
  • 主客体的中介系统和双向运动

    王东

    <正> 一、主体和客体的多种存在形式思维与存在是抽象程度最高的哲学范畴。要从认识论角度深入考察思维与存在怎样走向同一的辩证途径,必须把这个哲学基本问题加以深化和具体化,引入主体和客体范畴。认识主体有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两种存在形态,有必要把认识的个体发生和系统发生统一起来构成认识论。作为认识主体的人,首先是活生生的、实践活动中的个人。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列宁充分肯定了黑格尔把

    1988年05期 61-6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 关于社会规律的特点及其认识方法——与高惠珠同志商榷

    黎永泰

    <正> 《哲学研究》1987年第7期刊登了高惠珠同志与张曙光、邹明武同志商榷的文章《历史必然性与主体能动性之我见》(以下简称“高文”),对社会规律与主体能动性的关系作了论述,读后颇受启发。我同意高惠珠同志关于“社会规律是客观的,不含任何主观成分”的基本论点,但对高惠珠同志所论社会规律的一些特点,及认识社会规律的一些方法,却很难于接受,由于这些问题涉及唯物史观认识社会规律的一般方法,因此觉得大有提出来商榷的必要。现将我的意见说明于后,就教于高惠珠同志。

    1988年05期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k]
  • 怎样理解社会发展的原动因——兼与孟庆仁同志商榷

    权文荣

    <正> 《哲学研究》1987年第5期刊载孟庆仁同志的《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和动因》一文(以下简称孟文),正确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动因的科学结论是恩格斯在1890年9月21日致约·布洛赫的信中提出的“合力”论。但是,孟文在阐述“合力”论时却忽略了恩格斯这一科学结论中所包含的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即参预“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所构成的总的“合力”的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的交互作用,是一些“不相等的力量的交互作用”;“其

    1988年05期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 对《马克思主义哲苑的奇葩》一文的两点意见

    王炯华

    <正> 编辑同志:石仲泉同志在《哲学研究》1987年第10期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哲苑的奇葩——评介<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的重要哲学观点》一文(以下简称石文)为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及其尚未公开发表的哲学观点提供了重要的史料,这是实事求是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篇好文章。但是,我认为在一些史实上仍有补正的必要,这里冒昧提出两点意见:

    1988年05期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答谢王炯华同志

    石仲泉

    <正> 王炯华同志:《哲学研究》编辑部转来您的《对<马克思主义哲苑的奇葩>一文的两点意见》,非常感谢您对拙文提出的“补正”。李达的《社会学大纲》是一部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它在中国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作用不容忽视。目前哲学界对这部著作的研究还很不够,象毛泽东所说的“看了十遍”者甚少,比如我就没有。但是,也想说明一下,拙文对《社会学大纲》

    1988年05期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近期外国学者来访简况

    科彦

    <正> 今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去年12月到京的英国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学院教授、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施拉姆教授(S.Schram)继续他在北京的学术访问。他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研究,尤其是毛泽东的研究受到国际学术界和中国学者的重视。他1967年出版的《毛泽东传》由中央文献出版社译成中文出版。他在中国社科院哲学所所做的题为“从马克思主义的正

    1988年05期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