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现实·历史观(续)——五四运动及其评价的反思

    刘奔,张智彦

    <正> 怎样理解五四科学精神的历史意义?科学和民主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要对五四作出科学的评价,当然也要从上述时代坐标出发,首先认清五四所提倡的科学和民主精神在内涵上同当时面临的历史难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1989年06期 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3k]
  • 原始社会与社会发展的原动因——兼与权文荣同志商榷

    王贵明

    <正> 权文荣同志《怎样理解社会发展的原动因》(载《哲学研究》1987年第5期)一文,批评了孟庆仁同志文章(载《哲学研究》1988年第5期)中某些不够精确的地方,例如把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生产相混淆,读后很受启发。但是,权文荣同志认为物质资科生产方式始终是任何社会发展的原动因,而人类自身生产只能是社会发展居于第二位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我认为是缺乏根据的。本文试就此就教于权文荣同志以及理论界同仁,并就权文荣同志所忽视了的原始社会和原始生产力的特殊性,略作探讨。

    1989年06期 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4k]
  • 规律·趋势·人的活动

    沈晓阳

    <正> 客观规律与人的活动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着我们的重大哲学问题。以往我国哲学界一直把规律理解成事物发展的一种独一无二,不可更改的必然趋势。这样一来,整个世界便被认为是从一开始就被绝对决定的。这就实际上否定了人的活动的必要性和人的自由的可能性。近年来,有人反对上述机械决定论的观点,认为有些事物是没有规律的,或者说只

    1989年06期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 人的活动与效率

    郭湛

    <正> 现实的人是活动的人,人的活动构成人的存在形式。“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一119页)人之作为主体恰恰在于他是活动的主体,主体活动的对象和活动的对象化的产物即与主体相对而言的客体。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乃是主体的活动或通过主体的活动号活动的对象及活动的对象化产物的关系,因

    1989年06期 2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8k]
  • 论中西近代意志主义的异同

    高瑞泉

    <正> 一对唯意志论(Volunlarism)或意志主义,通常有两种解释。狭义的解释以苏联大百科全书的观点为代表,它指把意志看成是存在的最高原则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流派。这种解释通常把唯意志论规定为叔本华、哈特曼、尼采那样典型形态的哲学。解放后我国哲学界一般也

    1989年06期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7k]
  • 维护一个传统的信条——兼与李先焜先生商榷

    陈波

    <正> 李先焜先生在《哲学研究》上发表两篇论文(《语言、逻辑与语言逻辑》,1986年第8期;《指号学与逻辑学》,1988年第9期),批评“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的观点,论证他自己的“逻辑的研究对象是语言符号”的观点。我认为,李先生的观点实际上涉及到“逻辑究竟是什么”这个根本性的逻辑哲学问题,因此应该在更广大的背景中去审视它。

    1989年06期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 无须存在公理的指称理论

    张盾

    <正> 1.可以说,指称概念已成为当代语言哲学中实在论的新基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指称概念就其表示语词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而言蕴涵了一个普遍接受的思想;凡被指称者必存在。塞尔十分恰当地把这个命题称为存在公理。本文将要论证的观点是,存在公理是不能证明的和不必要的,我们应该满足于一种没有存在公理的指称理论。

    1989年06期 50-5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2k]
  • 论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的统一

    胡俊卿

    <正> 关于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理论界公认的观点是,尽管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作用,但在最终或最后的意义上,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种观点显然是以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的根本区分为前提的,即认为实践检验不是逻辑证明,逻辑证明也不包括实践检验。

    1989年06期 56-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k]
  • 管理伦理学初探

    任建雄

    <正> 一伦理道德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在管理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愈来愈突出。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的完善,使得管理伦理学的构建成为学术理论界的一项迫切任务。

    1989年06期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 《文化与哲学》评介

    钟肇鹏

    <正> 张岱年先生的《文化与哲学》一书,已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汇集了张岱年先生1983—1987年近五年来发表的关于文化与哲学的文章共40篇,其中关于中国文化的文章15篇,关于中国哲学的25篇。张

    1989年06期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 马尔科维奇的人道主义辩证法观的历史形成

    郑一明

    <正> 米哈依洛·马尔科维奇(Mihailo Markovic1923——),当代著名的南斯拉夫实践派哲学家。几十年来,他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辩证法化和辩证法的人道主义化,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人道主义辩证法观”。本文是对他的这一思想形成过程的历史考察。

    1989年06期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8k]
  • 六十年代台湾的一场中西文化论战

    崔永东

    <正> 在60年代的台湾学术界,曾爆发过一场声势浩大的中西文化论战。这场论战长达四年之久,其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当时台湾的学术界,而波及到了整个台湾社会。今天,对我们大陆学者来说,了解一下60年代台湾那场文化论战的起因,经过及其内容,对促进我们的文化研究、加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无疑是有裨益的。

    1989年06期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