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科技和国际经济的发展正在改变世界

    李惠国

    <正> 世界已进入90年代,正跨向21世纪。在这世纪之交,新的发展已经出现了,我们正在经历着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场根本性变革。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和认识新的发展,以便使自己能够适应变化,作出方向、目标和政策的调整和抉择,迎接未来的挑战。新的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和重要方面就是,正在蓬勃发展的高科技和经济的全球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

    1992年07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2k]
  • 交往、实践与人的全面发展

    丁立群

    <正> 现代世界,随着人类对自身面临的共同危机的认识,以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传统相互交流的加强,交往和对话已为人们所日益关注。在国内,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交往问题也日益显示出自己的重要意义。正是在这一现实背景下,才有了关于交往的哲学话题。在讨论中,不少文章提出了独到的看法。这里,我想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真正内涵谈谈自己的理解。

    1992年07期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 客体主体化与价值的哲学本质

    王玉樑

    价值问题,本是科学历史观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在深化对唯物史观的理解过程中,对价值理论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然而,有关这方面的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还不能说已经获致完满的解决。譬如: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我们正确地界定价值的哲学本质、科学地理解价值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客体性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价值与评价、“是”与“应该”、价值观念与人的实践活动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乃至整个社会变迁的关系?怎样从马克思的“活动的改交与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的思想出发,揭示实践活动的对象化与非对象化这一内在矛盾的不断展开及其解决和价值的发生、发展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而探讨价值标准的更演的规律性和发展趋势,建构并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以指导改革实践?价值问题的探讨与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美学、伦理学乃至文化问题等方面的研究之间的有机联系是什么,如何运用马克思的“两个尺度”的思想,揭示真、善、美之间统一的现实基础,从而克服价值理论中的相对主义、实用主义而又不陷入绝对主义的窠臼?等等。从唯物史观的真理观与价值观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出发,自觉地将价值问题的哲学探讨与当代社会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既是理论服务于实践的需要,也是价值理论能否不断跃升层次的切实有效的途径。同时,亦应看到,价值问题涉及众多学科。因而,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对于科学地理解并有效地解决价值问题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了。

    1992年07期 17-2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1k]
  • 关于价值原始发生的历史考察

    张书琛

    <正> 从原始发生的角度看,人之所以能够从动物界分化出来而成为特殊的动物,既不是因为大自然对人类的偏爱,也不是因为外在于人的神秘力量(纯粹的自然必然性或上帝的意志)在人与动物之间划定了某种界线。人与动物的分野是由于两者对待自然界的活动方式的不同,而分野的标志又是活动过程中价值因素的原始发生。

    1992年07期 26-2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 对自然历史过程的超越与劳动的历史性——与陶富源、胡承槐二同志商榷

    王贵明

    <正> 《哲学研究》1992年第1期和第3期分别登载的陶富源和胡承槐二位同志的文章(以下简称“陶文”和“胡文”),对陈志良和杨耕以及刘森林、张一兵诸同志的文章的观点,提出了驳难。“陶文”以他对劳动的基础作用的认识,来论证“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

    1992年07期 2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8k]
  • 略谈知识共同体

    何琳

    <正> 科学发展到今天,使人们对以下这一问题已达成了共识。即:仅仅把问题局限于某个单一领域或学科进行研究,不仅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这种片面的研究会导致对问题的曲解。就是说,对于某些问题:1) 单一学科无法解决;2) 相关学科解释不协调。相反,把问题置于广大的领域,把与问

    1992年07期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 “五个月亮”实即一个月亮——也谈量子力学的哲学问题

    孙凯飞

    <正> 最近拜读了张华夏先生在《哲学研究》1991年第10期上的大作:《“五个月亮爬上来”——谈量子力学哲学问题的“实在”概念》,有些不同想法,因为确实涉及科学、哲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所以希望提出来讨论,以求得一个正确的认识。

    1992年07期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 19世纪中西哲学和文化交流的几个问题

    袁伟时

    <正> 19世纪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时期。关于这个时期的中西文化和哲学交流,海内外已有不少质量很高的论著论及。但在笔者看来,仍有若干问题尚待澄清。本文略述浅见,望高明不吝赐教。“道同理一”论及其影响

    1992年07期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7k]
  • 重新确认道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赵吉惠

    <正> 自西汉中期封建王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经学居于正统地位之后,百家之学逐渐失去了显学地位,汉初一度处于主位的道家(黄老)学说也逐渐被淹没下来,在长达二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近百年来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经学已经解体,但是“经学正宗”思想的影响还在文化领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有些人总喜欢把儒学视为中国

    1992年07期 53-58+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8k]
  • 从语言分析到正名分析

    赵汀阳

    <正> 1.“分析”的分析把“分析”和“综合”看作是两种特点相反的思想方式,这是一种影响深远的传统观点。由于这种看法几乎被认为是一种不言而喻的规定,人们似乎觉得它是一个无需重新考虑的断言。然而,这种看法暗中牵涉着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在现代哲学背景中出现的问题,因此,我们不得不在更为精细的层次上给予反思。

    1992年07期 5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5k]
  • 清代学术的哲学阐释——评《清代哲学》

    丁怀超

    <正> 有清一代,儒林兴旺,学术繁富,大家继起,新说迭出。清人自诩其学术“远迈前朝”,确非自夸之辞。然而,清人的哲学成就究竟如何?这在学术界认识并不一致。自梁启超、章太炎、胡适至钱穆、侯外庐、陈鼓应等人,皆有关于清代思想的名著问世,影响较大。然不仅相互见解迥异,而且皆为泛论清人学术,面对哲学的讨论并不集中。安

    1992年07期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 《冯友兰英文著作集》评介

    涂又光

    <正> 一、关于全书此书原拟名为A COLLECTION OF FUNG YU-LAN'S WORKS ORIGINALLY WRITTEN IN ENGLISH,意谓冯友兰氏用英文写的著作集,此名与实符合,但不大象英文书名,故改为今名;改为今名,本意却又不大明显了。这也是编书的难处之一。但中文名仍宜为《冯友兰英文著作集》,不宜为《冯友兰哲学文集》。

    1992年07期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 战国儒家人性论渊源

    黄开国

    <正> 学术界论先秦人性学说最重视战国儒家的人性论,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似乎在两个方面有所不足,一是未能注意到战国儒家人性论与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说之间的密切理论联系;二是将战国儒家人性论纳入儒家人性论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来考察,还有所忽略。注重从这两个方面来对战国儒家人性论作总体的探索,有助于增进其

    1992年07期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 “老子思想研讨会”述略

    陈玉京

    <正> 由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的“老子思想研讨会”,于1992年5月11日至15日在西安召开。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湖南、河南、陕西等地的50余位学者应邀参加了会议。研讨会期间,与会学者就老子思想本身、儒道关系、老手及道家源流、陕西楼观台与老乎等问题

    1992年07期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