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的形成与演变(上)

    袁贵仁;杨耕;

    <正>马克思并不是一个把哲学课题化、体系化的职业哲学家,而"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是一个以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毕生使命的革命家。但是,以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理论主题,以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为理论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又的确存在着理论体系。马克思虽然

    2011年10期 4-1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 从主体、结构到资本逻辑的结构化——反思关于马克思思想之研究模式的主导逻辑

    仰海峰;

    <正>自第二国际时代以来,关于马克思思想的研究在主导逻辑上经历了两次重要转换:一是上个世纪20年代以卢卡奇等为标志的从传统的经济决定论构架转向以主体-客体为核心的历史辩证法构架,这一研究直接影响到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并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内马克思思想研究中得到回应;二是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关于人与结构的逻辑论争中,以主体-客体为核心的历史辩证

    2011年10期 19-25+117+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国外马克思主义

  • 评日本战后环境思想之研究——以日本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研究为核心

    包庆德;刘源;

    <正>日本战后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产生了严重的公害教训,因此"公害"是日本环境思想的原点。在所有的环境问题研讨中,人们对公害的研究最为透彻,日本的环境政策基本上是建立在对公害考量的基础之上的。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也将此问题作为马克思学说新的发展方向。为此,全面回顾并

    2011年10期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辩证法的合法化努力及其问题——论萨特的“辩证理性”

    陈慧平;

    <正>一、"辩证理性"提出的背景、特征与内涵萨特后期认同并接受了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但他认为这种辩证法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发展到斯大林模式的辩证法后,更需要予以反思和纠正,否则它是不合法的。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提出了辩证法的合法化(可理解性)问题,就是针对斯大林模式的辩证法的反思:"批判经验在我们

    2011年10期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生态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

    胡建;

    <正>随着"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时代的到来,西方资产阶级借助科技革命使社会领域获得了时代性的转型,这至少在表面上保证了资产阶级统治的相对稳定。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仍然将社会批判的锋芒局限于人与人的关系(社会关系),将难以撼动资产阶级社会的"合理性存

    2011年10期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中国哲学

  • 怀旧与怀古:从心理到文化

    陈少明;

    <正>无论是"怀旧"还是"怀古",我们都不陌生。即使一个人对之没有深刻的体会,也可能从古今众多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中,领略过相关的情怀。不过,人们熟悉的现象,只能说明它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我们真正理解它。依哲学的观点,只有通过深入的反思,才能揭示这些意识活动的深层意义。本文的努力,是把"怀旧"与"怀古"当作一种心理-文化的关联现象来理解。依次论述

    2011年10期 43-5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 朱熹的《周易》观

    王新春;

    <正>《周易》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元典,备受历代士人尊崇,出现了不同理解视域下的《周易》观和生生不已的易学延展长河。生为南宋一代理学宗师的朱熹,在前人解易的基础上推出了自己的《周易》观,为易学的发展注入了理学的新内涵。一、关于《易》的作者与基本性质

    2011年10期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老子哲学的“无”的意义

    强昱;

    <正>为了摆脱盲目被动地适应世界的状况,主体自我需要在认识上把形形色色的个体事物纳入到普遍化的观念系统中,考察不同存在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当精神活动转向对整个世界的存在依据以及人生命运的探寻时,哲学思考承担了反省一切经验现象并对价值判断的标准不断进行质疑的使命。而力求使抽象的基本原理与具体知识相对应,以检验那些被人类曾经信赖的普遍存在依据的合理程度,是

    2011年10期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东方哲学

  • 重拾被遗忘的东方——兼评“东方哲学”与五卷本《东方哲学史》

    彭永捷;

    <正>在当代中国哲学界,"东方哲学"几乎属于被遗忘的领域:它从学科上被取消,从知识结构上被排除,从价值上被看轻,导致中国哲学界陷入一种中、西二元分立的简约化的格局之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东方哲学研究室组织编写的五卷本《东方哲学史》的问世,对于改变这一状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东方哲学"概念该如何理解?相较于西方民族,东方民族有着怎样的思考

    2011年10期 64-70+12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西方哲学

  • 堕落还是拯救:列维纳斯对“不劳动,不得食”的现象学分析

    杨大春;

    <正>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法国哲学的主导思潮是现象学,但明显围绕实存主义(l existentialisme)而展开,身体和实存是其最核心的概念。列维纳斯尽管与实存论现象学家有很大的分歧,但他在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并没有绕开这两个概念,这在《从实存到实存者》和《时间与他者》等著作中,在《存在论是基础的吗?》等论文中都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来,在《整体与

    2011年10期 72-7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梅洛-庞蒂:颠覆意识哲学的自然之思

    王亚娟;

    <正>一、在意识哲学中理解"意识与自然"的关系《行为的结构》作为梅洛-庞蒂公开出版的第一部著作,是他"生前出版的唯一一本明确地致力于自然哲学的著作"。(Toadvine,2009,p.21)他的哲学从这里开始成形,他后来的著作皆由此生根、发芽。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他曾多次回到该著作中出现的超越了传统主客二元论的核心概念,并在新的视角下勾画这些概念的地位。①因此,对这部著作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在其基本概念的发生处把

    2011年10期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 物理主义应当如何回应知识论证?

    刘玲;

    <正>在感受质问题上,物理主义坚持在任何一个可能世界中,只要物理事实存在,其他特定事实如现象事实(关于感受质的事实)就随之被决定。假定P为所有的物理事实,Q为所有的现象事实,那么物理主义坚持P必然决定Q。知识论证作为一个反物理主义的论证,旨在证明物理主义是错误的。

    2011年10期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伦理学

  • 面向生活世界的伦理人类学

    孙春晨;

    <正>一、在规范伦理学与德性伦理学论争的背后规范伦理学与德性伦理学的论争是当代伦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学术现象。规范伦理学以罗尔斯和哈贝马斯为代表,德性伦理学以麦金太尔为代表,形成了观点相互对立的两大伦理学阵营。规范伦理学以哲学思辨的方法研究伦理问题,其研究领域主要是伦理的价值或道德的应然,期望

    2011年10期 94-10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 舍勒对苏格拉底问题的回答——一门现象学的规范伦理学之导引

    张任之;

    <正>在威廉姆斯(B.Williams)看来,"苏格拉底问题是道德哲学最好的出发点,它要优于‘我们应当做什么’或‘我们怎样才能是善的’甚或‘我们如何才能幸福’这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都已经预设了太多的东西,而人们又总是很难在这些所预设的东西上达成一致。(Williams,p.4)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构成了在当代道德哲学或伦理学研究中充满混乱的原因。

    2011年10期 102-10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评罗尔斯的自我论

    林少敏;

    <正>罗尔斯的自我论是其正义论的关键支撑。其理论意图是:在方法论上兼取欧陆理性主义和英美经验主义所长而避其所短。因此,它既要坚持康德式普遍主义与自律原则,又要规避其先验论形而上学;既要使正义论具有经验合理性基础,又要避免依赖于经验偶然性,这就"必须把康德理论的力量和内容与其先验唯心主义的背景分离开来",并以一种合乎理性的经验主义原则予以重构(Rawls,

    2011年10期 10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人格与生态(笔谈)

  • 当代人格的塑造要注重生态维度

    刘湘溶;罗常军;

    <正>当代人格的塑造具有一个鲜明的时代特色,即要特别注重人格的生态维度。在当今世界,严峻的生态危机使人类意识到必须努力建设一种能够与生态环境相和谐的生态文明。而要建设生态文明,人类不仅需要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生产方式,而且需要从根本上

    2011年10期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康德和黑格尔论人格与自然的内在关联

    舒远招;

    <正>康德和黑格尔都地肯定了人格与自然之间有着内在关联:康德明确地把保护动植物当作道德人格应尽的德性义务,黑格尔则认为现实的法权人格必须将外部自然物当作自己的财产来加以占有,因而确认了法权人格必须在自然中获得自己的"定在"即实现。不仅如此,黑格尔还明确批评了法权人格那种片面地对待自然的实践态度。

    2011年10期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人格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现实与理想

    彭立威;

    <正>众所周知,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深入全面地阐释过人与自然的多重关系。在我看来,当他们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和资本家当作法权主体即人格来加以看待时,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考察,也就包含了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格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审视。不

    2011年10期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