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

  • 探寻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生成的原初语境

    杨乔喻;

    <正>在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传统研究中,生产力概念往往通过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实体性要素加以说明。这种"要素说"解释已经深入人心,以至于人们一提到生产力就会联想起人才、资源和先进机器等非常具象的实体性的东西。但实际上,这是对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一种根本性误读,其来源是苏联教科书对《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用于描述劳动过程中三个构成因素的任意挪用。~①这种误读在后来的解释性传播中,使我们愈加远离马克思确立生产力概念的原始语境。因此,本文将从赫斯和李斯特两条德文文献中的主要线索出发~②,剖析生产力概念历史生成中"共同活

    2013年05期 3-10+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0K]
  • 消费异化: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一个重要维度

    赵义良;

    <正>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哲学和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上得到了比较广泛的探讨,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但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消费异化思想尚未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应有的评价。本文从马克思的文本出发,努力呈现马克思的消费异化思想。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种内在要求,同时也是生发马克思哲学当代意义的一条可能途径。在消费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消费异化问题已经成为时代和社会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因此,从哲学的高度直面并解答这一问题,不仅是

    2013年05期 11-15+20+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2K]
  • 论辩证法的两种形式

    黄志军;

    <正>近年来国内哲学界关于辩证法的研究在逐步升温,研究的思路与以往也很不相同。过去的辩证法研究和争论主要是在传统教科书的框架内进行,以完善其体系为目标,新近的研究则是以反思和批判传统教科书的辩证法理论为重要内容和基本思路,试图以"实践辩证法"、"实践理性的辩证法"或"实践哲学的辩证法"、"生存哲学的辩证法",取代和扬弃以往的"思辨理性的辩证法"或"概念辩证法"。很显然,这种思路与现代西方哲学对理性主义哲学的批判相吻合,有人将之归为"后形而上

    2013年05期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 马克思“生活方式”的哲学意义

    潘于旭;

    <正>以实践观点作为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是现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理论形态。但是,如何把握马克思实践观的内涵,以及由这种实践观点所引导的理论发展的方向和方法,对此人们在认识上还存在着分歧,需要加以研究。

    2013年05期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国外马克思主义

  • 霍布斯鲍姆的民族国家思想

    乔瑞金;曹伟伟;

    <正>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越迅猛、全球化的进程越猛烈,文明的冲突就越严重,民族国家之间的对立甚至战争似乎就越不可避免。因此,如何处理好民族国家自己的事务以及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不仅事关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更重要的是关涉到人类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研究民族国家的重要性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关键在于应该如何正确地认识它。和谐社会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和谐的民族国家建设。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的诸多学说中,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国家问题做了最深刻

    2013年05期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9K]

中国哲学

  • 北大藏汉简《老子》的某些特征

    王中江;

    <正>在北大藏西汉竹书中,数术类和方技类(医书)的竹简占了大量的部分,但属于子学类的《老子》和《周训》则十分引人注目。《汉书·艺文志》著录"《周训》十四篇",列在"诸子略"的道家类。北大简的整理者认定,北大汉简《周训》就是《艺文志》著录的《周训》,因为它正好也分为十四章(篇),跟《汉书·艺文志》的记载一致,而且其中多"君人南面之术",同道法家关系密切。此书失而

    2013年05期 33-4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6K]
  • 庄子《齐物论》“莫若以明”合解

    吴根友;

    <正>对于庄子《齐物论》篇中的"莫若以明"一句,历来有多种解释。如将历史上最为主要的解释加以分类,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种范式或日类型:一是偏重于从思想发展脉络来解释,可称之为"虚解",其代表人物自郭象到王夫之、方以智等名家,莫不如是;二是从词汇、语言分析出发,然后再参以思想史进行解释,可称之为"实解",代表人物有今人楼宇烈等。本文将吸收"虚解"、"实解"

    2013年05期 41-49+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2K]
  • 贤能政治:儒家政治哲学的一个面向——以《荀子》的论述为例

    干春松;

    <正>春秋末期,中国社会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一般的说法是"礼崩乐坏",事实上是国家形态和政治秩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这个转变中,原来建立在血缘和宗法基础上的分封制度逐渐解体,而诸侯国越来越趋向独立。在政治权力层面,则呈现为由相对独立的各级贵族政治向权威的分层系统转变。许倬云把这样的过程描述为"新型国家"的建立。在这个过程中,诸侯国的国君们逐渐削弱强宗巨室的政治权力,改为选派家宰去管理以前相对独立的封地。如此,贵族阶层逐渐失去其权力和

    2013年05期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9K]
  • “以物观物”:伦理应用与哲学论辩

    方旭东;

    <正>人类为了自身的目的使用动物(包括吃它们、与它们玩耍、穿它们的皮毛,以及把它们当作实验对象)是否道德?这是当代西方应用伦理学讨论的热门话题。反对的意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以汤姆·雷根(T.Regan)为代表的动物权利论者,二是以彼特·辛格(P.Singer)为代表的动物解放论者。前者可以概括为:对动物的使用内在地包含了不道德,因为它侵犯了动物所拥有的权利;

    2013年05期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外国哲学

  • 柏拉图的“至真悲剧”喻说

    王柯平;

    <正>《法礼篇》是柏拉图的最后一部对话作品,旨在构建一座"次好城邦"~①和一套上佳的法律习俗,以便确保城邦的善政、秩序与福祉。柏拉图将其喻为一部"至真的悲剧",其意在于"摹仿最美好的生活"。乍一看来,此喻说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细加追究,则发现其用意颇为沉奥和隐秘。本文将从悲剧特征、法礼功用与城邦宿命等角度出发,尝试揭示上述喻说的多重意味。

    2013年05期 64-72+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5K]
  • 真理之争——胡塞尔与弗雷格论“真”

    高松;

    <正>一、命题论与符合论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把传统的真理观描述为:"1.真的‘处所'是命题(判断)。2.真的本质在于判断同它的对象相‘符合'。3.亚里士多德这位逻辑学之父既将真归于作为其源始处所的判断,又率先把真定义为‘符合'"。(海德格尔,第247页)其中的第一句话在最宽泛的意义上表明传统观点认为真理具有综合的、述谓的形式。为方便起见,本文中将这一论题称为"真之命题论"。这一观

    2013年05期 73-8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7K]
  • 图像、表象与范畴——论胡塞尔的直观对象

    高秉江;

    <正>无需前提保证的意识直观是现象学和所有意识哲学的方法论基石。胡塞尔说:"没有任何我们可以想象的理论会误导我们理解这一条所有原则的原则,即每一种原初材料的直观都是知识的合法源泉。"(Husserl,1931,p.92.下引胡塞尔外文文献仅注年份和页码)直观的对象可能是图像、表象和范畴意义。而胡塞尔在《逻辑研究》第二卷中态度鲜明地反驳心理主义的意义图像论,进而对布伦塔诺的表象奠基论进行了评述和补正,最终对范畴联结的意义直观作为现象学的基础加以了明确的

    2013年05期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2K]
  • 诠释学经验是意识经验吗?——伽达默尔对黑格尔意识经验概念的引证

    牛文君;

    <正>"诠释学经验"是伽达默尔诠释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其理论地位不亚于学界熟知的"效果历史意识"、"视域融合"和"对话"等概念,然而对这一概念在国内外诠释学界尚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伽达默尔批评近代经验科学方法论对经验的偏狭理解和使用,并引证黑格尔的意识经验概念,揭示诠释学经验的本质和具体形式。另外,他试图与黑格尔划清界限,强调诠释学经验的直接性和彻底开放性,认为它不能完全消融于意识的自我认识之中。伽达默尔坚持经验的优越性及其与知识的对立,使

    2013年05期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6K]
  • 常识心理学“他心知”认知模式的非对称性

    殷筱;

    <正>"理论论"(theory-theory)和"模拟论"(simulation-theory)是当代两种不同的常识心理学的"他心知"认知模式。以莫顿、博特里尔和福多为代表的理论论哲学家认为,人们是以"信念"、"愿望"等概念来解释和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根据心灵中已经存在的一套读心理论来阅读他心。而以戈登和戈德曼为代表的"模拟论"哲学家则主张,人们是以自我为模型、以自身经验模拟他人经验的方式来阅读他心。而无论是"理论论"还是"模拟论",在阅读"我心"和"他心"上都存在着无法消弭的

    2013年05期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政治哲学

  • 人权与主权之间的张力与契合

    陶林;

    <正>一、问题的提出人权与主权及其相互关系,是政治哲学领域重大而复杂的问题之一。它不仅关涉理论上相关难题的解决,在实践层面上也依赖于一定程度上共识的达成。在人权与主权观念形成之初,二者间就已经存在张力。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的进化,存在于人权与主权间的张力开始扩散,并引发进一步的冲突与对立。但是,基于人类对有尊严生活的追求,人权与主权间的张力需要消解,对立需要统一,因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人权与主权最终都应走向契合之路。

    2013年05期 100-10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0K]
  • 契约、正义与和解——洛克政治哲学再考察

    张国清;曹晗蓉;

    <正>自从恩格斯评价"洛克在宗教上和政治上都是1688年的阶级妥协的产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89页)以来,"妥协的产儿"成为洛克政治哲学的消极标签。但是,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洛克政治哲学的评价,澄清诸多误解,是一个应当认真对待的学理问题。有鉴于此,我们试图重新评价洛克的政治哲学,即还原洛克政治哲学命题的社会文化背景,呈现这一政治哲学的贡献和弱点,探讨其对后来政治哲学和政治实践的影响。

    2013年05期 106-11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3K]

科学哲学

  • “模型”的认识论意义

    王前;

    <正>"模型"概念通常是在工程技术设计、科学原理演示、数学关系表达等具体意义上使用的。正因为对这一概念习以为常,所以人们很少考虑它是否具有哲学上更为一般的意义。然而,近些年来哲学研究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逐渐指向"模型"在认知活动中的关键作用,从而使探讨"模型"的认识论意义成为十分必要的事情。

    2013年05期 113-117+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逻辑学

  • 真理论的转向:由定义到公理化

    刘大为;李娜;

    <正>传统的实质真理论有其自身的缺陷,塔斯基等人的语义真理论则需要使用更强的元语言。实质真理论和语义真理论都试图给真下定义,因此可被归为定义的真理论。定义的真理论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无穷倒退的困境,而向公理化的真理论的转向则克服了这一缺陷。公理化真理论不再给真下定义,而是把真看作一个原始谓词,并且用一组公理和推理规则来规定它。公理化真理论可以给出自身语言中

    2013年05期 118-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0K]

  • 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第17期高级研讨班(哲学与心理学)招生简章

    <正>2013年7月22日~8月11日中国·秦皇岛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英国皇家哲学研究所、牛津大学中国研究所于1988年共同创立的非盈利性教学机构。学院宗旨是:通过聘请英国、美国以及其他英语国家和地区的当代著名和活跃的哲学家来华教学和进行交流,使中国的中青年哲学工作者能系统而深入地了解英美和欧洲大陆哲学各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研究状况和发展动向,促使中英美学术交流和三国哲学家的相互理解。到目前为止,

    2013年05期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