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

  •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性批判——一种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视角

    叶险明;

    <正>近现代以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出越来越多的成果、越来越大的利益和越来越多元化的利益关系,整个社会就必然处于不断的政治调整和改革的过程中,否则就终将或出现以暴力为重要特征之一的革命,或出现整个社会从里到外的持续性动荡和溃烂。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这种调整和改革的主导趋势是:只有借助于限制公权、实现个人的充分权利的制度安排,才能保障人们的这种利益和

    2014年11期 3-11+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4K]
  • 论个人活动的有目的性与历史发展的无目的性

    林剑;

    <正>一社会是人的社会,历史是人的历史,从人出发去考察与分析人的社会与历史,将社会历史的发展归结于人的发展,将社会历史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应该说,这是西方近代以来对社会历史诠释的占主导性的观点或思想的主基调。马克思的历史观对社会历史的考察与分析无疑也是从人出发的,或者说人同样是马克思的历史观的出发点。然而,由于马克思的历史观不仅将人视作是社会历史的剧作

    2014年11期 12-18+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9K]
  • 中国道路问题的哲学反思

    陈树林;

    <正>历经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由一个近代以来生产力落后、人口众多、教育落后、积弱积贫的大国一跃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经济大国。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政治影响力、文化软实力、世界贡献率、国民生活水平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和大幅度提高。中国社会短期内的显著变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备受世界瞩目。中国社会巨变被赋予了多重意义:中国的改革是从东方农业文明古国向现代工业文明国家转型;中国的发展标志着社会主义制

    2014年11期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8K]
  • 论马克思“公人”概念——兼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和2版译文的差异

    余乃忠;

    <正>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首次提出也是唯一一次提出"公人"概念。马克思提出这个概念的目的、意义是什么,如何理解和把握其准确含义,为何后来不再出现,这一直是学界的疑点,也是深入透彻理解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必须逾越的障碍。一、公人概念的提出与含义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谈道:宗教"它被推到许多私人利益中去,并且被逐出作为共同体的

    2014年11期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中国哲学

  • 论韩非子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认识和态度

    周炽成;

    <正>在很多人看来,韩非子反孔是很自然的,因为儒法两家势不两立,而他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孔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本文认为,这种看法不符合历史的实情。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从总体上说,韩非子并不反孔,而是对孔子充满了尊重和尊敬。通过考察韩非子这种对孔子的态度,我们对韩非子思想和儒法关系等会有更客观的认识,也更能明白思想史的复杂性。一研究韩非子是否反孔这个问题,最可靠的资料当然是《韩非子》一书。不好说该书全都是他写

    2014年11期 32-38+12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4K]
  • 朱熹易学的创见及其意义

    唐琳;

    <正>朱熹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学问被后人誉为"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宋元学案·晦翁学案》,第1495页)他一生博学慎思、著述丰富,仅易学方面的著作就有《周易本义》《易学启蒙》《周易参同契考异》《朱文公易说》《太极图说解》等多部。朱熹在易学上的突出贡献,概而言之,是他坚持认为《周易》是古代的卜筮之书,并结合卜筮之书的特点开创性地阐发了卜筮与义理的关系,在《周易》卦象和儒家文本之间、在易学发展的各个环节上,建立起了一种合理、历史、动态

    2014年11期 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8K]
  • 以“行”释义:儒家诠释文本的独特方式

    李承贵;

    <正>孔子曾经感叹:"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这句圣人之言曾在历史上引来无数诠释,但无论如何诠释,笔者认为,这句话所强调的是理解一种对象行为比语言更为可靠和重要。因而这句话亦可看成是孔子对于文本诠释的一种态度和方式,即"以行释义"。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式普遍存在于儒家文本的诠释实践中,成为儒家经典文本的一种特殊诠释形态。为了叙述、分析的方便,下面将"以行释义"的"行"姑分为"效行"、"身行"与"事行"三

    2014年11期 47-54+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4K]
  • 试论天、命在孟子哲学中的不同角色和地位

    陈代波;

    <正>天与命都是孟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在孟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学术界常常把孟子的天、命不加区分地合称为天命,傅佩荣更是认为"天与命运甚至可以互换使用"。(傅佩荣,第145页)学术界有这样的看法并不奇怪,南宋大儒朱熹就已经认定天与命是一实二名的概念:天与命"皆非人力所为而自为,非人力所致而自至者。盖以理言之谓之天,自人言之谓之命,其实则一而已"。(朱熹,第309页)天与命在孟子哲学中真的是一实二名的概念乃至可以"互换使

    2014年11期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2K]

外国哲学

  • 概念实在论:康德哲学的一种新解释

    陈嘉明;

    <正>当代分析哲学家斯特劳森曾经这样说过:"任何哲学家只有在用他自己时代的术语来重新思考前人的思想时,他才能理解他的前人。"(cf.Strawson,pp.1-11)本文的想法与这一思想相似,目的是对康德哲学的性质提出一种新解释,即把它看作是一种"概念实在论",进一步分析康德这一哲学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2014年11期 62-6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8K]
  • 试论大卫·哈维空间思维范式的基本原则

    崔丽华;

    <正>大卫·哈维从空间视域出发,创造性地提出"历史-地理唯物主义",不仅突出了空间在当代哲学思想中的中心地位,而且建构了一种新的空间思维的理论范式,把差异性、象征性、内在性和开放性看成是这种新范式的基本原则,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价值和意蕴,值得研究和借鉴。一、"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四重原则在《意识与城市经验》中,哈维第一次提到:"历史唯物主义必须升级为历史-地理唯物主义。"

    2014年11期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8K]

伦理学 政治哲学

  • 人权与道德基础——现代社会的道德奠基问题

    高兆明;

    <正>本文的旨趣不是讨论人权的具体内容,而是思考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础,提出并证成以人权为现代社会道德奠基。一、问题的提出:现代社会的道德奠基现代社会的道德以何为奠基?只要我们认真思索民族文化新生、社会道德价值精神重建问题,就无法回避这一追问。如果我们不能对此有清晰合理的认识,一切关于民族文化新生、社会道德价值精

    2014年11期 74-8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5K]
  • 民族自决原则的岐变:从Nation到Nationality——兼谈恩格斯对“民族原则”的批判

    谢江平;

    <正>近年来,民族分离主义在全球蔓延盛行,导致各国民族矛盾此起彼伏,造成许多国家和地区政局动荡、经济衰退,甚至种族仇杀、国家分裂。民族分离主义给国际社会带来无尽灾难,但它诉诸"民族自决"理论。"民族自决""一族一国论"成了民族分离主义者堂而皇之的借口,马克思主义有关"民族自决"的观点也经常被民族分离主义者歪曲滥用。正如恩格斯在《工人阶级同波兰有什么关系》一文中指出,民族原则在东欧已经发生了质变,"民族原则远非波拿巴为了支持波兰复兴而

    2014年11期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9K]
  • 幸福社会何以可能——斯密幸福学说诠释

    蒲德祥;

    <正>自人类有文字可考以来,寻求"幸福社会"或"理想社会"便存在于一切历史发展的社会结构之中。近年来在我国,"幸福"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构建幸福社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那么,构建幸福社会究竟如何成为可能?换言之,构建幸福社会须遵循哪些基本原则,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在对这一课题的探讨中,作为世界公认的现代经济学创始人,但更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斯密而言,其幸福学说将提供重要借鉴。

    2014年11期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1K]
  • “根本恶”到“平庸的恶”的逻辑演进

    洪晓楠;蔡后奇;

    <正>阿伦特在对政治伦理探讨的过程中,面对极权政体内在自反性产生出的"恶"进行彻底的批判,完成了由善之必然至恶之实然的政治哲学理论转向。需要指出的是,阿伦特对"恶"的彻底批判不是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中完成的,"根本恶"中有诸多的逻辑冲突和不完善之处,直至《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中"平庸的恶"概念的提出,才真正构建起对"恶"的批判体系。一、作为恶体系起点的恶——"根本恶"从纯理论的角度上讲,讨论"根本恶"和"平庸的恶"不能脱离阿伦特政治哲学的范畴,脱离

    2014年11期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K]
  • 国家治理现代化中企业伦理的转向

    陈进华;欧文辉;

    <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给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也赋予了企业伦理新的内涵及其价值向度。传统的企业伦理是一种专注于企业内部自上而下管理为核心价值的效率型伦理。这种效率型伦理有效提高了企业利润和财富增长,但也容易遭遇体系固化、社会责任匮乏和可持续发展瓶颈等问题。当国家、社会由管理走向治理时,企业作为驾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

    2014年11期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逻辑学 认知科学

  • 传统真理论及其嬗变——从逻辑与语言的观点来看

    胡泽洪;彭媚娟;

    <正>一、传统真理论及其主要内容关于英文truth一词,国内学界一般将其译为"真理"。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应该将其译为"真"而非"真理"。对于这一观点,笔者原则上同意。虽然不能笼统地认为凡是英文truth均应译为"真",但是,我国传统哲学认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真理"的涵义与逻辑学与西方哲学关于truth的涵义确实并非完全相同。事实上,在逻辑学与西方哲学中,truth的一般涵义就是

    2014年11期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宗教哲学

  • “净土纠缠”:关于净土信仰心境关系的哲学探析

    韩凤鸣;

    <正>净土信仰在中国可算是最为普及的佛教信仰了,但净土信仰中的心净土、佛净土、世间净土等重要元素及相互间的关系,一直不能让人轻松了知,对净土有修有证的人也未必都能清晰道出。虽然净宗史上有大量相关概念及相互间关系的说明,但多滞于其独特的信仰趣味和说法方便,加上一些由修证差异带来的互有出入的主张或定义,许多问题尤难澄清。鉴此,笔者愿联系净宗诸贤的相关论述,并借用量子力学的成果,尝试性提出"净土纠缠"理念,涉及纠缠对、纠缠质、纠缠行、纠缠果等

    2014年11期 110-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8K]

哲学通论

  • 如何构建中国的理论——西方汉学家的思考与启示

    刘毅青;

    <正>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对西方学术的引进,到本世纪初积累了大量的西方理论。由于学界忙着对西方理论的学习与模仿,学术话语基本被西方的理论所左右,致使有学者发出"理论过剩,经验匮乏"的呼声。实际的情形是,由于中国学术研究脉络里缺乏理论探索与研究的自觉,中国的经验并不缺乏,但中国自身经验没有能够有效地进入学界的理论研究之中,其结果是西方理论话语的

    2014年11期 118-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9K]

  • 《哲学研究》过刊征订启事

    <正>《哲学研究》编辑部现存有1996年、1997年、1998年、2000年、2002年、2005年和201 2年少量合订本,每册合订本定价均为230元。另有2004年、2005年、2008年至2012年部分单行本及2013年全年期刊。今年年底因办公场所装修,编辑部会统一清理部分过刊,请需订购者尽快电话咨询。

    2014年11期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 哲学研究杂志社2015年出版期刊介绍

    <正>《哲学研究》(月刊)是全国性的哲学专业理论刊物。每月25日出版。每册大16开本128面,单价30元,全年36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201,国外代号:M15。《世界哲学》(双月刊)是专门介绍外国哲学的刊物。每个单月第2日出版。每册大16开本160面,单价30元,全年18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202,国外代号:Q1432。

    2014年11期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