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

  •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马克思1879—1882年期间研究笔记札记

    王伟光;

    王伟光院长的重要论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马克思1879—1882年期间研究笔记札记》深入分析和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涵。论文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回答了理论和实践中的许多重大问题。王伟光院长指出:"尽管‘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类概念,在今天一些人看来已不合时宜,但仍是概括当今时代本质的理论抽象,它们并没有所谓‘意识形态终结'。但用唯物史观和世界历史理论来看,发现时代并没有过逝,科学社会主义并没有过世,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仍然是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前进于世界历史大道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实现现代化的唯一正确选择。"这一结论从时代的精神状况出发,澄清了是非,明确了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

    2015年06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话语和话语权问题——以两次飞跃为例

    李亚彬;

    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创立过程中,在围绕马克思主义话语和话语权进行的思想斗争中,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实事求是派从以王明、"凡是"派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手里取得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发生根本转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历史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也决定着自身的命运。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求我们说好中国话,反对"洋教条",处理好实际工作、理论研究、宣传的关系,并改革文风。

    2015年06期 6-1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 历史唯物主义关注现实的方式

    李怀涛;

    历史唯物主义关注现实不同于思辨哲学,它注重对人类社会生活过程展开实证的、经验的考察,但它扬弃了经验主义,以注重关系性思维的科学方法论深入到对现实的本质的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关注现实还包含着价值的维度,是从现实生活出发的利益诉求而不是抽象的价值悬设,它对现实展开独立的批判,并试图通过实际变革而超越现存的不合理的世界。历史唯物主义关注现实的科学方法论与价值观取向是辩证统一的。

    2015年06期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 马克思“自为阶级”思想的当代意义

    王义德;

    马克思关于"自为阶级"思想有三个理论要点:(1)确立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作为本阶级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2)形成了自己的政党组织和领导本阶级的实践活动。(3)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形成了成熟的阶级意识,以便不断提高本阶级的觉悟。其中,"使命"是核心,"政党"和"理论"则是保证。马克思的"自为阶级"思想,为政党如何加强思想理论建设,使阶级意识适时更新,转化为整个社会的意识,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2015年06期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 “社会共和论”——共和传统中的马克思政治哲学

    王志强;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可归入共和传统。马克思认为"政治共和"仅实现了政治国家的解放,由于市民社会内部"私人的等级"的存在,人依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只有扬弃和超越"政治共和",实现"社会共和"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人的解放。当社会完成了内部的"社会解放"和外部的"社会的解放",人类共同体将演进到马克思理想中"社会共和国"的应然状态。

    2015年06期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中国现代性”建构

    张艳涛;

    在当代中国语境中,"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现代性"具有内在关联,它不仅帮助"判定"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而且"型塑"了当代中国人的"历史意识",还指明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中国道路"的探索,其根本宗旨也许正在于为人类的未来探索一种新的可能性——基于"中国现代性"之上的"中国经验",极有可能开辟"一种新的现代性文明形态"。这种新现代性既是"现代性一般"与"现代性特殊"的统一,又是"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道路"的统一,也是"中国理论建构"与"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的统一。

    2015年06期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 现状与问题:马克思生产关系思想研究

    马文保;

    学界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产关系的结构问题上,从不同方面、就生产关系的外延而言揭示了生产关系的内容,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有一些基础性问题尚待进一步深入探讨。诸如,究竟哪些关系才是现实的生产活动中实际发生的关系?所有关系是否属于生产关系,它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又如何?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将决定着关于生产关系问题的研究能否推进和发展。

    2015年06期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中国哲学

  • 《易经》前史考略

    姜广辉;舒科;

    《周易》在先秦称《易》或《周易》,至汉代方有《易经》之称。本文所考察的主要是汉代《周易》称"经"以前的历史,因而称之为"《易经》前史"。本文的观点是:"伏羲画八卦"无从稽考,"文王重卦"并"作上、下篇"卦爻辞也属不实,孔子作"十翼"同样不确。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所构拟的《周易》演生史并不能为先秦史料所证实。在我们看来,《周易》卦爻辞及"十翼"各篇乃是历史上许多佚名的智者所作,即使没有伏羲、文王、孔子的参与,也并不影响其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元典的地位。

    2015年06期 31-3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9K]
  • 富民与教民之关系——以老子、荀子、韩非子的思想为例

    王威威;

    先秦诸子生活在一个动乱的时代,他们都试图为君主提供治国的良方。思想家们普遍承认百姓在政治中的重要性,承认百姓的物质需求的合理性,主张富民,同时又对欲利之心保持警惕,希望通过教化来避免富民与逐利会带来的负面后果。老子主张君主"无为"而让百姓"自富",但富足的水平只可达到满足人的生存之需。他认为大量的财物会刺激人的欲望,主张通过君主的"不言之教"使百姓"无知无欲"。荀子认为人的欲望是生而本有的情性,主张通过富民满足人的欲望,但同时主张通过礼教来节制人的欲望以避免社会混乱。韩非子承认人的好利本性的正当性,主张通过法的规定为百姓求富提供正当的方式,而这一方式同时对国家富强有利。所以,教民并不是改变人的好利本性,而是通过"以法为教"来规范人的求富行为。

    2015年06期 40-4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6K]
  • 非对象化之道:再读《老子》第一章

    林光华;

    《老子》第一章的重心是"常道",疑难问题是"常道"为何不可说。本文在回应郭永秉与曹峰二位先生的基础上,对第一章进行全面解读,指出"常道"有四个特点:动而无死、生而无名、妙而可观、虚而可法。这四个特点可用现代哲学词汇表述为"非对象化"(non-objectification)。"常道"是主客二分之前的非对象化存在,而言说是建立在主客二分基础上的对象化行为,所以"常道"不可说。"不可说"指无法用一般性的名言概念去说。《老子》中的对象化的道是由非对象化的"常道"派生而来,即正反相成的"规律之道"、以柔克刚的"处事之道"与无为而无不为的"治国之道",分别代表老子在认识论、人生论与政治论上的主要观点。

    2015年06期 4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7K]
  • 由“术”而“道”:老庄整体性技术观研究

    金惠敏;

    "道"有双重的意指,它既是"道路",也是"真理";既是主体的"言说",也是被言说的客体或世界本身;对作为"道路"之"道",老子提供了否定的辩证法,但这只是一般性原则,停留于"认识"层面,不具备可操作性。而庄子则将此一般性原则具体到"实践"的层面,将技术、语言置于具体的感受性活动。这种感受性活动不为某一感官如耳目鼻口所主控,它是各种感官的综合作用,因而是对各种单一感官的超越和否定。这是完整的感性,分割性的技术、感官、语言经由否定的辩证法或整体的感性而最终达到整体的"道"的世界。

    2015年06期 5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8K]
  • 《庄子》“物化”思想论析

    王向清;周蓉;

    "物化"这一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庄子》"一体流变"的宇宙观。"物化"即万物以一气之体,异形相禅,互相转化。《庄子》中所描述的庄周"梦化为蝶"、滑介叔"左肘生柳"、"真人"以及"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等诸种神人,其实不过是"物化"之人而已。一旦人实现了"物化",即"无所于忤"、"无所于逆",无所不适,而无所不游。"物化"可分为"死生气化"与"体道悟化",实现途径是物之自化。"物化"之于人的意义,是人能体察天道大化而"成纯助化"。

    2015年06期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外国哲学

  • 黑格尔的法权哲学和马克思的批判——两种政治哲学观念的交锋

    赵敦华;

    本文把黑格尔对法权制度的历史经验阐述从辩证逻辑体系中抽象出来,展开了黑格尔对现代社会国家合理性的哲学论证,并为理解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笔记准备条件。本文分析出马克思的笔记中逻辑学批判、政治批判和经验批判的三重要素,强调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冲突集中于"中介"是否能够调和矛盾的问题。本文在强调马克思对革命民主主义论证的同时,也分析了他当时不成熟的思想带来的误解,并指出马克思通过黑格尔最终发现了私有制是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基础,由此开始走向政治经济学批判。

    2015年06期 68-77+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1K]
  • 智性的情感——康德道德感问题辨析

    周黄正蜜;

    康德的道德哲学建立在对传统道德感理论的批判之上,但他也对这个概念进行了改造,将它定义为一种建立在道德法则之上的先天情感,并在道德哲学中赋予这个概念一个重要的作用,即纯粹实践理性的动机,以解释抽象的理性法则如何能应用到具体的感性-理性存在者之上。康德的道德感理论的难点在于,一方面要解释道德法则如何能在人心中产生出肯定性和否定性的情感,另一方面要通过分析情感的内在结构解释其普遍有效性。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这种建构可以划归另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中,即天性和智性的关系。一般来说,主动的知性和被动的感性被康德定义为完全不同的能力,但道德感作为一种智性情感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们可以重新界定这种关系。

    2015年06期 78-84+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0K]
  • “工具化的理性”概念与解读——试论法兰克福学派论域转向的一个契机

    郑劲超;

    "工具理性批判"来源于哈贝马斯对霍克海默"工具化的理性"概念的误读,这段思想史公案对后来法兰克福学派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实际上,霍克海默并不希望把理性看作是一种工具,"理性被工具化"强调的是理性概念随着人类支配自然的活动而变化的一个历史过程。而哈贝马斯从韦伯的目的合理性角度来理解工具理性,两者表面上虽然有一定的相似性,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对"工具化的理性"概念的澄清,有助于理解法兰克福学派思想从历史批判哲学到社会理论的蜕变,以及这种变化对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经验和教训。

    2015年06期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K]
  • 启蒙的天敌:犬儒理性论略

    操奇;

    犬儒主义是一种具有无原则地怀疑、有意识地虚假、不反抗地愤世三大特征的后启蒙虚假意识。犬儒理性根源于自我保存和自我主张的人性有限性,与启蒙理性一起构成人性辩证法结构——人性的双螺旋体。当启蒙遭遇自己的天敌犬儒时,主体走向了启蒙理性的反面。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超越人性论意义上的犬儒主义有待于经济发展、政治体制、德性伦理、个体信仰和独立人格形成的合力作用。

    2015年06期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7K]

伦理学 政治哲学

  • 马基雅维利正义思想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

    张胜利;

    目前对马基雅维利的正义哲学的研究,国外学者只有伯纳、派瑞尔、夸里昂尼等少数人有所论述,而国内学术界对此则是一片空白。如果我们站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考究他的正义哲学,就会发现他的正义哲学的产生有必然性的因素,而这种正义哲学体现出了情境性和适当性之下的灵活性和核心性、正义价值的多层次内涵和特定时空下的整体性选择、理论上正义之神的冲突性与现实中正义选择的协调性这三种显著的特点。纵然马基雅维利有一个诙谐幽默、玩世不恭的外表,甚至有一个教唆人做邪恶之事的理论外衣,但他在特定时空情景之下抓住了正义最核心的内核,打破了一劳永逸的正义天堂,正义不再是纯粹理论上和真空中的正义。

    2015年06期 9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0K]

逻辑学 认知科学

  • 心智哲学中的整一性投射谬误与物理主义困境

    翟振明;李丰;

    英美当代心智哲学和认知科学中物理主义盛行,而以斯塔普为代表的量子物理学家却从物理学内部发出有力的反物理主义声音。借用斯塔普关于内在描述与外在描述的区分,我们可以看到心智哲学中的物理主义者预设了经典物理学的定域原则,又把定域原则不能解释的意识整一性从观察方投射到对象上去,犯了"整一性投射谬误"。抛弃定域原则,以量子力学的基本前提出发,就能避免这种谬误且有望对心智现象做出突破性的有效解释。

    2015年06期 105-11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 人工制品现象学: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张彬;王大洲;

    人工制品是现象学分析的重要对象。本文通过考察伊德关于使用者-人工制品-世界之间四类关系的阐释以及海德格尔的用具分析,表明两者各有其优势和不足。伊德既超越了海德格尔又遗忘了海德格尔——伊德没有充分关注作为用具的人工制品之存在结构中的"指向性"以及人工制品上手与在手之间的"转化"关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海德格尔所强调的"打交道"这个动态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整合海德格尔与伊德的洞见,提出了一个对人工制品进行现象学分析的新思路,构造了一个使用者-人工制品-世界之间关系的状态空间,从而将伊德的四类关系作为其中的四个特例。最后,揭示了人工制品现象学分析与创新设计实践之间的可能关联。

    2015年06期 11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7K]

哲学通论

  • “我有一个身体”与“我是身体”——中西身体观之比较

    张再林;

    西方与中国传统的身体观可分别用"我有一个身体"与"我是身体"二者加以概括。如果说前者以其科学意义上的物体论的身体的主张,为我们指向了西方传统的身体现的话,那么,后者则以其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的身体的强调,为我们指向了中国传统的身体观。进而言之,如果说前者的身体是一种非自足的身体、个体性的身体和"形神二分"的身体的话,那么,后者的身体则为一种自足的身体、互体性的身体和"形神一体"的身体。这两种身体观不仅体现了中西文化对身体的不同理解,也以一种"近取诸身"的方式,使中西哲学各自的不同的特质和图式合盘托出。

    2015年06期 120-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6K]

  • 关于本刊内容注释和参考文献注释体例的说明

    <正>1.内容注释,即关于文章内容的注释。该注释若较短,两行字以内时,置于文中,用括号括起;若较长,超出两行字时,置于页下,注号采用带圈的数字即①、②、③等。2参考文献注释,其对象包括文中被引用的文献和文中未被引用的文献两种。前者分为"文中提示"和"文后全称"两个部分。3."文中提示",指一段引文后加括号,括号中注明所引文献的作者姓名、发表年份或

    2015年06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第19期高级研讨班(科学哲学)招生简章

    <正>2015年7月20日~8月9日中国·厦门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英国皇家哲学研究所、牛津大学中国研究所于1988年共同创立的非盈利性教学机构。学院宗旨是:通过聘请英、美等英语国家和地区的当代著名哲学家来华教学和交流,使中国的中青年哲学工作者能深入了解英美和欧洲大陆哲学各

    2015年06期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