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

  • “中国道路”的前提性批判——一种基于对当下“中国语境”反思的批判

    叶险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中的"中国道路"研究,首先应搞清楚三个问题:必须确立科学的"中国道路"理念,以摆正"中国道路"与世界文明发展趋势的关系;必须具有世界历史视野,以确定当代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位置,全面把握"中国道路"与其他民族或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关系,从而使其与世界文明发展脉搏相合拍;必须秉持科学批判的态度,把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国道路"从各种虚假的迷雾中抽取出来,以使其成为能够直面的复杂整体,从而能够正确昭示其在自我批判中的不断构建和延伸的过程。

    2015年10期 5-13+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6K]
  • 理解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政治哲学向度

    李佃来;

    学术界虽然对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做了诸多探讨,但其原本意蕴却在很大程度上被遮蔽了起来。深入文本语境会发现,马克思是在市民社会问题域中、在政治哲学意义上提出并厘定实践概念的,这要求我们应开启并凸显政治哲学的阐释向度:一是置于霍布斯、洛克以来的政治哲学理论脉络中,二是置于从市民社会到人类社会这个政治哲学的问题中对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予以全新理解。惟其如此,才有可能架起通往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桥梁,也才有可能真正洞见马克思哲学的思想内涵与理论实质。

    2015年10期 12-1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8K]
  • 社会形态的空间界画——试论马克思关于历史考量的空间尺度

    胡潇;

    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形态演变的唯物史观探索多方面地考察和诠释了人类社会历史划界的问题。马克思先后从三个方面提出了界划人类历史发展的标尺:一是社会的生产方式尺度,二是社会主体生存状态尺度,三是以城乡历史格局为坐标的空间尺度。学术界对前两种界划方式进行了大量研究和诠释,但对于"空间尺度"及其界说人类社会形态的解释机理,却少有论述。马克思将社会经济方式以及整个历史活动都纳入城乡空间结构加以考察,因而以历史活动的城乡空间坐标为尺度,去说明人类社会的样态,既是一个深刻而现实的社会本体论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认知辩证法问题。按照马克思的逻辑回置于社会演变的历史过程,从各历史时期之城乡空间的具体型塑,对社会生产方式的反身"生产"及其真实表征,去审察和揭示社会形态演变与城乡空间关系建构的相关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5年10期 19-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1K]
  • 感觉可以直接成为理论家——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种新理解

    张青卫;王帅;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一节中,提出"感觉在自己的实践中直接成为理论家"这个命题,但并没有对这些问题展开专门论述。国内学界较多的只是在论述"感觉"的人学或美学意义时直接地引用此命题,而缺少专门地辨析。我们将尝试回答以上问题,论证这个命题的合理性,并揭示其丰富的内涵。

    2015年10期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K]
  • 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的奈格里式激进政治解读

    陈培永;

    马克思的经济学方法论是他深刻思想的独特标志之一。奈格里在不同著作中进行了专门研究,认为马克思的经济方法论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即"规定的抽象法"、"历史趋势法"、"实际上的真实"、"主体性的创构"以及"对抗本体论"。这些方法经过奈格里的解读都蕴含着主体的逻辑,显示出政治的、对抗的、革命的特质。奈格里创造了富有特色的马克思经济学的政治哲学解读模式,这一解读模式的核心在于发掘并凸显经济学语境中的激进政治话语。尽管奈格里有过度阐释之嫌,但他对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的政治解读模式颇具代表性,不乏新意,值得批判考究。

    2015年10期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中国哲学

  • 唯识学本体论问题辨析

    孙劲松;

    唯识学中有着以"第八识"为本的本体论,阿赖耶识、异熟识、阿摩罗1(无垢识)是第八识从凡夫到大小乘圣贤不同阶段的异名。众生的第八识衍化出生住异灭物质与精神世界,这个衍化过程只有逻辑的起点,而无时间的起点,在世界的衍化过程中第八识仍然保持其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体性。通过将第八识的阿赖耶性、异熟性修除,以完成本体的纯化,逐步离开阿赖耶识、异熟识之名,成为佛地的阿摩罗识(无垢识),阿赖耶识、异熟识、阿摩罗识本质上是同一个识。第八识与世间一切法的关系如水现波,体与现象和合不二、非一非异。

    2015年10期 39-46+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6K]
  • 朱子《孝经》学评议

    陈壁生;

    朱子的《孝经》学为《孝经》学史上的一大转折。他的《四书章句集注》代替《孝经》成为五经的基础。正是由于朱子的理学立场,他不像汉代人那样从政治的角度,而是从个人道德的角度来思考《孝经》。这样,《孝经》中讲"孝"也不再是孔子立法的基础,而成为个人修身的格言。在这一基础上,《孝经》的一些内容也被认为是"害理"而受到朱熹的批判。朱子对《孝经》的这种理解,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孝经》学。

    2015年10期 45-54+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8K]
  • 实践哲学视域中的王船山体用论

    冯琳;

    "体"和"用"是中国哲学史中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王船山对贵体贱用的体用论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相与为体"的观念,强调了体用之间所具有的交互性。从实践哲学的视角来看,体用之间并不是形而上下的主从关系,而是主、客在经验的语境中形成的交互性的关系。体不能脱离用而成为孤立的存在,正如理论无法超出生活实践找到立足点一样。笔者认为,船山的体用论蕴含着理论理性从属于实践理性的思想,这种思想也是中国哲学真精神的体现。

    2015年10期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 苏辙《春秋集解》对啖氏师徒《春秋》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刘茜;

    啖助、赵匡、陆淳是唐中后期治《春秋》颇有建树的人物,其《春秋》学思想对北宋苏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苏辙对其所采取的"择善而从、取舍由经"与以权变思想阐发《春秋》微旨的治经之法作了大量的继承,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前儒"牵经以就传"的治学弊端。针对啖氏等治《春秋》所采取的否定《左传》史料价值与"舍传求经"的做法,苏辙重申了《左传》的史料价值,强调解经应以史为据,这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啖氏等《春秋》学对北宋《春秋》学所造成的"逞意说经"的流弊。

    2015年10期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0K]
  • 中医典籍英译的哲学阐释学解析

    李虹;

    由于译者所处的地域(国度)、文化背景、时代背景不同,他们的前理解和视域就相应地有区别,表达的角度、方式也各异。即使处在同一时代和同一国度的译者,由于具体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价值观、文化取向、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差异,对同一个文本的理解和阐释也不尽相同。而这些因素又会影响到翻译的目的、策略、原则、方法等方面的选择,最终影响到译文。换句话说,译者主体性必然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2015年10期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K]

外国哲学

  • 两种生产与国家的起源和使命

    谌中和;刘恩;

    依据对社会生活的双重生产理解,通过对轴心时代以来的主要国家学说的分析与批判,尤其是对中国农业时代国家性质的考察,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国家虽然是社会经济生活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但国家的本质与使命却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文明的早期时代,国家的使命主要是教术进步与财富增长,因而可以称之为技术-财富型国家。当技术进步趋于停滞,国家就不再追求财富增长,而是试图维系某种特定的基于人口生产的伦理价值准则——善,因而可以称之为政治-伦理型国家。因此,暴力不是国家的本性,国家主要应该理解为一个最终以善为目标的伦理共同体。对国家本质的这种理解对于把握人类文明的未来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10期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8K]
  • 施特劳斯的“回到古代”与“政治现象学”

    张瑞臣;孙铁根;

    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在当今中国学界成为一门"显学"。如何进入他的思想世界成为讨论的热点。本文试图指出,他的政治哲学可以看作是一门"政治现象学"。施特劳斯无论是在主题上还是在方法论上,都吸收了胡塞尔以及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只有通过现象学的视角才能更好地理解施特劳斯"回到古代"的历史进路以及"古代自然正当"理论。

    2015年10期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4K]

伦理学 政治哲学

  • 论消极的平等主义

    姚大志;

    自启蒙时代以来,人们通常信奉的是正统的平等主义,但是这种平等主义遇到了很多理论上的困难,特别是它无法克服"拉平反驳"。为了克服"拉平反驳",很多平等主义者转向了"优先论"。有两种"优先论":一种是以罗尔斯为代表的绝对优先论,另外一种是以内格尔为代表的相对优先论,但两者本身都存在一些难题。更重要的问题在于,人们通常把优先论与平等主义对立起来,从而平等主义者面临两难的处境:平等主义坚持平等的内在价值,但是它无法克服"拉平反驳";优先论能够克服"拉平反驳",但是平等会失去它的内在价值。我们试图证明,消极的平等主义能够摆脱这种两难,从而它是一种更合理的平等主义。

    2015年10期 89-9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8K]
  • 历史视野中的道德:马恩道德哲学思想解读——从《共产党宣言》的一段话谈起

    高兆明;

    本文从《共产党宣言》中"自由人联合体"切入,并从自由精神的普遍性与历史性、自由的精神与自由的生活、历史观与道德观三个方面具体解读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的基本思想,揭示唯物史观坚持道德价值精神的客观普遍性,坚持自由的最高价值,坚持在历史中理解道德。

    2015年10期 98-104+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2K]
  • 论“由自”——兼及“由自”与意志自由、责任承担的关系

    易小明;

    依据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合理活动"的内在逻辑,我们就可以将自由活动分解为两个基本方面:自由与"由自"。直观上,"根据自己的意志"主要体现"由自","进行合理活动"则主要体现自由,前者主要基于自我、基于观念,后者主要基于"我他(它)"、基于实在。"由自"是不应隐没、归附于自由概念的,它需要从自由概念中突现出来加以特别对待。由于人们时常把"由自"混同于自由之中,于是便导致在对自由的规定和理解上出现了一些逻辑上的困难。只有将"由自"从自由概念中提升出来,厘清"由自"与自由之间的关系,才能对自由有更加深入准确的把握,也才能更好地理解"由自"与意志自由、与责任担当之间的内在联系。

    2015年10期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K]

科技哲学

  • 常规科学及其规范性问题——从“小生境”的观点看

    盛晓明;

    在规范性问题上,出现过诸如规则主义和规律主义这样的解决方案,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库恩曾有意无意地通过"常规科学"概念表达了一种新的、类似于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的方案。到了后期,库恩从生态学中借用了"小生境"概念,用以揭示规范赖以产生、践行和演化的境域条件。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把"小生境"拓展为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概念工具,呈现其中隐含着的反身性结构。

    2015年10期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

逻辑学 认知科学

  • 知道行动的一种一阶认知逻辑分析

    郭佳宏;邹崇理;

    文章提出并分析理性主体如何知道一个程序或行动的问题。根据动态逻辑中一些合理的直观,作者将"知道一个行动"这样的概念定义为"知道相应行动的输入输出二元关系"。上述思想在"恒常论域"的一阶认知逻辑框架下获得初步实现。文章用这种方式探讨相关推理有效性的一些基本逻辑原则,并且运用它们总结证明一些关于知道行动推理有效的一般性质;然后研究知道复杂行动和知道它们成分之间的关系,证明了一些有效结果,也为部分无效结果构造相应反例。

    2015年10期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 论先秦逻辑的价值特征

    曾昭式;

    中国传统逻辑是不同于形式逻辑的一种价值的逻辑,价值判断之真假取决于论证者的价值取向,作为这种价值的逻辑,其价值观构成论证结构之规则。先秦逻辑讨论重点不在论证结构,而是"正名"、"用名"问题,即一旦厘清了"名",正确地用名便是一个合理论证。正名、用名构成先秦逻辑重要内容,前者体现"名"的哲学功能,后者体现"名"论证功能。

    2015年10期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5K]

  • 关于本刊内容注释和参考文献注释体例的说明

    <正>1.内容注释,即关于文章内容的注释。该注释若较短,两行字以内时,置于文中,用括号括起;若较长,超出两行字时,置于页下,注号采用带圈的数字即①、②、③等。2.参考文献注释,其对象包括文中被引用的文献和文中未被引用的文献两种。前者分为"文中提示"和"文后全称"两个部分。3."文中提示",指一段引文后加括号,括号中注明所引文献的作者姓名、发表年份或

    2015年10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哲学研究杂志社2016年出版期刊介绍

    <正>《哲学研究》(月刊)是全国性的哲学专业理论刊物。它发表哲学各学科的原创性成果,对重要的哲学问题开展讨论,对各种现实问题进行哲学反思、探讨;反映国内外哲学动态,发表对哲学研究的方向、状况的评论,以及严肃负责的书评、札记和其他多种形式的文章。每月25日出版。每册大16开本128面,单价30元,全年36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201,国外代号:M15。

    2015年10期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