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中的哲学问题

  • 作者能不能死

    张江;

    <正>作者与文本的关系,是一个令人困扰的原点性问题。在当代西方文艺学和阐释学理论中,从20世纪初俄国的形式主义兴起,经过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传统的作者与文本关系的定位被彻底颠覆。新批评的"意图谬误",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福柯的"什么是作者",一条线索下来,疏离和否定作者,隔绝和阻断作者与文本的关系,视文本为纯粹的、悬浮的词与物,成为主流观点和基本主张。在讨论和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笔者总是感到疑惑,文本是书写者的创造物,书写者与文本的

    2016年05期 3-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论阐释的客观性

    吴晓明;

    <正>在所有的人文学术和社会科学中,阐释问题始终是一个重大的基本问题,而这一问题的真正核心则在于阐释的客观性。无论是在我们一般的日常讨论中,还是在更加严整的学术活动中,总是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题材或对象,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历史遗存物——包括面目各异的诸多"文本",特别是被称之为"经典"的文本。在这样的境域中,阐释(或解释,诠释等)便不可避免地发生,而阐释的客观性问题亦随之而来。就此而言,不包含任何"阐释"——并因而排除了阐释之客观性问题——

    2016年05期 12-20+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作为理解之艺术的诠释学

    潘德荣;

    <正>现代诠释学奠基人施莱尔马赫将诠释学定位为理解的艺术(Kunst des Verstehens)、解释的艺术(Kunst der Auslegung),而不是理解的阐述(Darlegung)。(Schleiermacher,S.75)我们的解释活动是有规则的,但这些规则的合理应用却不是规则本身可以规定的,因此在实际的解释过程中,对诠释者就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对规则的把握,二是合理应用规则的能力。施莱尔马赫认为,获得对

    2016年05期 2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马克思主义哲学

  • 认祖归宗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汪信砚;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所开创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是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自觉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根本前提。必须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的重要意义;必须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恢复和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必须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联盟,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研究。

    2016年05期 27-30+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不同哲学方法——马克思对蒲鲁东系列辩证法的批判及其评述

    杨洪源;

    哲学方法的不同,造成了蒲鲁东和马克思对社会经济现象理解的对立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不同路径。前者把普遍理性看作社会存在的前提,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是作为普遍理性的工具的经济范畴矛盾运动的结果,尝试用系列辩证法来构建一门新的社会经济学。后者则以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为起点来把握社会和历史,认为经济范畴只是特定社会时期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和暂时产物,在唯物史观的维度下有针对性地批判蒲鲁东系列辩证法,并且萌发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延用到《资本论》及其手稿中。观照社会经济现象的不同哲学方法的背后,是马克思和蒲鲁东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不同态度、把握社会现实的不同程度和社会变革方法的不同可行性,这些足以成为评判他们哲学方法的依据。

    2016年05期 31-3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马克思“现实的历史的人”及其意义

    涂良川;

    马克思"现实的历史的人"是蕴涵其哲学真义的基础性概念。马克思分析了费尔巴哈"一般人"的理论视阈与形上困境,澄清了建构"现实的历史的人"的"感性活动"之存在论意义。马克思真正颠倒了传统形而上学"神话学"和近代哲学的"意识内在性"。基于对"现实的历史的人"的把握,马克思颠覆了形而上学,为现代哲学指明了方向。

    2016年05期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论“自由人联合体”的历史向度和价值向度的统一

    毛华滨;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自身解放条件的科学,集中表现在"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上。马克思提出的"自由人联合体"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认知和深刻批判的产物,是变革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结果。"自由人联合体"的核心价值是自由,其价值目标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自由人联合体"既包含着历史必然性,又包含着价值理想性,这二重向度紧密相联,不可分割,各自起着不可相互替代的作用。

    2016年05期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中国哲学

  • 古今断裂与儒家政治哲学的重要转折——以汉宋对《论语》“温故而知新”的诠释分歧为中心

    王进;

    汉宋对《论语》"温故而知新"呈现为两种不同的解释。汉代以宏观外在的"古""今"解释"故""新",宋代则以微观内在的个体阅读经验的"旧""新"先、后来进行解释。前者强调对历史与现实的尊重与继承,后者则强调个体精神与心灵的创构与想象。儒家政治哲学在宋代发生重要的转折,造成历史上古与今的断裂,相续一贯的历史也由此发生"终结",导致政治变革不再强调对客观历史的尊重和延续,而是转而重视主观内在的精神和心灵。宋代儒家政治哲学的这一特性经过长期的酝酿含蓄,最终在近代与西方的启蒙哲学汇合交织,共同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革命。

    2016年05期 45-5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中国传统知论的特点

    刘静芳;

    把握中国传统知论的特点,对理解中国传统哲学以及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意识不发达"一类的论断,却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人们对中国传统知论具体特点的探究。中国传统知论的特点与传统哲学的倾向密切相关。中国传统哲学重"道",相应地,传统知论也以求知"道"为重要目标,而这一目标使得中国传统知论在主体认识能力承诺、认识路径选择以及真知确证原则的认定方面,呈现出与西方认识论不同的特点:一、对人的认识能力有更为乐观的承诺;二、开辟了由"德"而"道"的认识路径;三、形成了"广一贯"的确证原则。

    2016年05期 5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论孔子的言说方式——以“仁”为例

    龚建平;

    近代以来,对孔子"仁"的理解多使用分析和逻辑推理的方法,总体说是必要的,但对于深入了解孔子言说的意义仍嫌不够。本文试图以孔子说"仁"为实例,分析认识其基本内涵,并由此揭示孔子言说方式的基本特征。本文认为,孔子关于"仁"的论说虽有分析的余地,但本质上还是象征性言说。作为象征性言说的仁,虽可理解为忠恕、亲亲为始的仁民爱物原则,或理解为一切全德的总和,但仍只是对人类基本处境的一种述说,其难言的一面与宗教宣道式言说一样,永恒存在。孔子言说的实质,在于将普遍宏大关涉人类基本处境的问题以每个人熟悉的方式加以提示,从而启发人的智慧。

    2016年05期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荀子的政制设计与学派归属

    赵法生;

    以往学者判断荀子的学派归属,或基于其心性论,或基于其道德观;而单从心性论或者道德观,似不足以对荀子究竟是儒家还是法家做出评价。为此,本文引入政治体制的维度,从其政治思想与道德思想的内在关联出发,重新审视荀子的学派归属问题。本文认为,荀子号称"审周道"以建制,但它所建构的政治体制并非周制而是秦制。荀子考察秦国之后,对其治道赞赏有加,对其"无儒"深表遗憾,试图通过"治人"将儒家道德植入秦国的"治法"之上。但是,由于他的礼义过度政治化、外在化和形式化,导致荀学中的礼演变为与法相类似的强制性规范,从而使儒家道德发生异变,孔子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蜕变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可见,荀学中"治人"与"治法"的矛盾,是法家政制与儒家道德矛盾的外化,最后不是儒家的治人驯服了法家的治法,而是法家的治法扭曲了儒家的治人。因此,从道德和政治思想两方面来看,荀子很难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儒家,而是受儒家影响的法家即"儒法"。荀学的出现,适应了秦以后君主专制政治的需要,奠定了此后两千多年君主专制模式的思想基础。中国现代政治文明的建立,必须超越荀学的"卡夫丁峡谷"。

    2016年05期 70-79+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7K]
  • 四库馆臣的西学观及其理路

    陈晓华;

    乾隆朝的四库馆臣对西学的立场,与西学东渐大背景下中国传统知识形态的变化具有重大关系。他们继承了康熙时期对西学的基本政策,其观念基础是顺治时期延续下来的"西学中源"观,乾嘉士人承袭并坚守这一观念,从而使其思想与社会基础愈加稳固。从四库馆臣的西学观及其思想来源等方面考察,可以揭示清中期的中西文化互动轨迹。

    2016年05期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外国哲学

  • 回归与超越:莱布尼茨与怀特海的有机宇宙论之比较

    张秀华;

    莱布尼茨与怀特海虽处不同时代,但他们在许多领域有共同的研究兴趣,都在回归传统的立场上复兴有机宇宙论,以克服机械宇宙论的理论局限。从而,在主体性原则下基于实在论形而上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有机宇宙观。作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奠基人的怀特海在肯定近代思想家莱布尼茨的同时,努力超越后者的宇宙理解,用经验主体的"现实事态"代替无窗户的"单子",用"过程思维"代替"实体思维",用"两极性"摄入活动代替纯精神的"欲求、知觉、表象",用现实实在的"生成"、"关系"代替实体的"性质"、"变化",用诗人般的上帝代替全能的造物主,用创造性"合生"、"进化"去实现宇宙文明代替"预定和谐"。

    2016年05期 84-90+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论黑格尔对自由主义的批判

    黄其洪;蒋志红;

    黑格尔对当时流行于德国的英国和法国的自由主义展开了全面的批判,批判自由主义的知性思维方式造成了各种不可克服的对立;批判自由主义的抽象主体的本体论设定造成了人的存在的伦理性的丧失;批判自由主义的反历史性原则造成了精神的有限化、社会契约论理论模型的虚构化和启蒙运动的自反化;批判自由主义的物质主义原则造成了生活的外在化和偶然化、革命的恐怖性和虚无化,等等。黑格尔对自由主义的系统批判有利于揭示自由主义的局限性,揭穿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假象,为探索另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打开了理论的地平。

    2016年05期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轻逸与永生:论舍勒的死亡现象学

    王海东;

    马克斯·舍勒创造性地运用现象学方法研究死亡哲学,剖析永生信仰衰落的根源,阐释死的本质是对形而上学的轻逸,位格是人的规定性和延续性,且不失鲜活的个体经验。位格的永生是在生命体验之中被给予的,以表明现代欧洲社会潜在的精神危机,同时还原死亡的真相,使人清醒,能够向死而生。而要解决现代性的难题,就须重新找回对位格永生的信仰。

    2016年05期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思维的存在”与“存在的思维”的辩证逻辑——从古代哲学到现象学的哲学致思

    张伟;

    从作为哲学的形而上学的历史演进来看,"思维的存在"与"存在的思维"的辩证关系构成了形而上学的辩证逻辑,并呈现出自上而下的历史动向。西方传统哲学在"思维的存在"与"存在的思维"的分裂与对峙中展开,始终表现为二元对立的"本体—现象"方式,直到黑格尔以辩证法实现了"思维的存在"与"存在的思维"的辩证统一,其统一的理论基础在于黑格尔论证了现象是以本质为根据的现象,因此现象与本质是一体的。现象与本质的一体性,为现象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原点。

    2016年05期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伦理学 政治哲学

  • 论莱纳·福斯特作为辩护的正义思想

    刘曙辉;

    莱纳·福斯特认为,人是辩护的动物,正义观念可以获得合理的辩护,而且指向唯一的根源——辩护的权利;我们应该在辩护权利的基础上理解社会政治正义,并相应地建立社会基本结构的原则。可以说,他主张一种作为辩护的正义。作为辩护的正义以辩护的权利为基础,同时以相互性和普遍性为原则对辩护关系本身进行批判。作为辩护的正义被怀疑是一种纯粹程序的理论,只能为建立正义关系制定程序,而不介入实质的正义讨论。福斯特对这一怀疑进行了反驳,并将作为辩护的正义观念扩展到全球领域。

    2016年05期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论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对象

    乔洪武;董在东;

    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研究对象的选择和确定,是这一方向研究的基础。它包含两大基本问题:第一,这是"谁"的关于经济问题的道德理论?第二,是关于什么经济问题的道德理论?本文认为,在西方经济学还从属于神学和道德哲学的时代,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对象是研究西方哲学家们对经济问题和人的经济行为的伦理判断和道德评价,即研究他们如何以从伦理到经济的认识模式来研究经济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从亚当·斯密创立的古典经济学之后,我们研究的是西方经济学家如何以从经济到伦理的认识模式来研究经济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的。而从古典到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中,可以得出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关于什么经济问题的道德理论的重要结论,这就是关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方面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

    2016年05期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道德能力与情感的首要性

    张曦;

    理性主义认为,"道德能力"概念本质上是一种以认知、推理和判断为核心特征的理性能力,是理性能动性在道德实践中的发挥和运用。受罗尔斯等康德主义者的影响,这种理解在当代英美道德-政治哲学中占据着支配性地位,并且也似乎能够获得经验证据的证明。然而,最近的一些经验科学证据表明,支持理性主义理解的经验证据是存在问题的,建基于其上的哲学理解因而也值得质疑。通过分析新证据,重新理解"道德能力"概念,有助于重新认识情感能力在人类"道德能力"构成中所占据的地位。

    2016年05期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关于本刊内容注释和参考文献注释体例的说明

    <正>1.内容注释,即关于文章内容的注释。该注释若较短,两行字以内时,置于文中,用括号括起;若较长,超出两行字时,置于页下,注号采用带圈的数字即①、②、③等。2.参考文献注释,其对象包括文中被引用的文献和文中未被引用的文献两种。前者分为"文中提示"和"文后全称"两个部分。3."文中提示",指一段引文后加括号,括号中注明所引文献的作者姓名、发表年份或

    2016年05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 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第20期高级研讨班(行动哲学)招生简章

    <正>2016年7月25日-8月12日中国·深圳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英国皇家哲学研究所、牛津大学中国研究所于1988年共同创立的非盈利性教学机构。学院宗旨是:通过聘请英、美等英语国家和地区的当代著名哲学家来华教学和交流,使中国的中青年哲学工作者能深入了解英美和欧洲大陆哲学各

    2016年05期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