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境界(专栏)

    <正>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行动纲领,是我们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2016年06期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存在论、本体论和世界观:“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辩证法

    孙正聿;

    哲学意义的存在论、本体论和世界观,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关于"存在"、"本体"和"世界"的实证知识,而是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实质内容的反思性的哲学理论。作为历史性的思想和思想性的历史,哲学的世界观是以理论形态所表征的人生在世和人在途中的人的目光。它既是反思存在的存在论,又是追问存在的根据的本体论,由此构成反思思维与存在的否定性统一的辩证法。辩证法是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基本问题"的存在论、本体论和世界观"三者一致"的哲学理论。

    2016年06期 19-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 重新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颠倒”的三重意蕴——以阿尔都塞的勘定及其当代延展为视角

    孙亮;

    "颠倒说"一直占据着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的核心位置。阿尔都塞认为,"颠倒说"无法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变革的真实内涵,应该用"结构的改造"即从把黑格尔的"简单内在本原"改造为"多元决定"来看这种变革。这一点被拉克劳、墨菲等后马克思主义者继承。"颠倒说"应该被重新理解为一种"清算"或者是"重新退回",否则,将一种意识形态颠倒终究还是一种意识形态。由此带动了当代激进政治哲学对"回到政治事物本身"的积极倡导。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变革还蕴含着"矛盾的不平衡发展的法则",这一点被导向成为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空间转向的重要原则。

    2016年06期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再论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张双利;

    针对学界对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简单理解,本文指出马克思在该著中对黑格尔法哲学同时展开了双重批判。马克思一方面借助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视角,直接揭示其基本哲学立场,指出它在本质上只是一种神秘主义;另一方面又根据黑格尔本人的逻辑,具体揭示黑格尔国家哲学的实践意义,指出其在实践中不仅无法真实解决现代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两元对立,甚至无法守住现代政治的基本高度。经由对黑格尔法哲学的直接反驳,马克思明确地为自己的下一步思考提出了问题。

    2016年06期 35-4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马克思主义哲学_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境界(专栏)

  •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战略思维

    杨春贵;

    <正>战略问题,对于党和国家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习近平说:"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第44页)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

    2016年06期 3-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论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

    庞元正;

    <正>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当前中国的最新运用和集中体现。牢固树立和自觉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其所具有的深

    2016年06期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共享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探析

    董振华;

    <正>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和根本目的。"五大发展理念"把"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十三五"发展目标的核心价值,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享发展理念是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

    2016年06期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中国哲学

  • 论儒学的真诚性与创发性——兼评当代儒学的“三偏”与“三正”

    成中英;

    儒学在当代中国近三十年来有长足的发展,就儒学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显然有贞下起元的趋势。但当前儒学能否面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同时挑战,既克制现代性的工具理性,又基于理性建立整体的价值观点;既超越个体化的自由任性,又能在群体性中激励个体的创新,应是儒学当今追求的方向。事实上,儒学也面临着当前存在与发展的困境,这显然是儒学对自身的发展的历史不能有效掌握,对儒学的反思精神以及本体与宇宙的基础性不能有深切的认识所致。何以至此?固可以做出诸多解说,但如果未能维护儒学本有的真诚性,又未能持续发展其创生性,在自然有为的生命意义的自觉中,发挥儒学本有的德性精神与实践力行精神,贯注于理论的建设与文化价值的创建,则即有所获也必"既得之,必失之"。本文指出海峡两岸儒学发展各有一偏,一为唯识化的心性哲学,一为经学化的政治哲学,加上外来的只着眼关系主义的角色伦理,构成了当前儒学发展的"三偏"。相应此三者,本文提出了"三正"之说:相对于心性哲学,可以发展更具积极性的生命哲学;相对于经学政治哲学,可以论述易学与儒学的交互整合,形成一套向往以德法为本体的政治诉求;同时,可以提出生命责任伦理来规范极易流于表象主义与自欺欺人的角色伦理,合称"三正"。

    2016年06期 42-50+12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 从“道性自然”到“道率万物之性”——汉晋道家对道与自然关系界定的变化

    郑熊;

    学界对汉晋时期道家的个案研究较多,但从整体上把握,特别是从道与自然关系的转变来研究汉晋道家的则不多。汉代《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明确提出了"道性自然"观点,认为自然是道的自然、道化生万物和治身治国都要遵循道的特点——自然。魏晋时期的王弼、郭象则认为,自然是万物的自然,万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遵循万物之性的结果;同样,治身治国也要以人之自然本性为准则。汉晋道家思想从道性自然到道率万物之性的转变,体现出道法自然理念在汉晋时期的发展,也是汉晋时期社会变化的缩影。

    2016年06期 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孔子“人性”思想的生成敞开进路

    唐代兴;

    孔子思想的原点是其人性论,它蕴含存在论意义的"性相近"、生存论意义的"习相远"和实践论意义的人性重塑。孔子努力于后者,创建起以"持礼成乐"为生活目的,以"以仁入礼"为基本进路,以"博学内省"和"敬德修业"为内外双修原则和以"齐""治"为践行方式的道德人性论。孔子之人性论思想为后世开辟出多种可能性:《中庸》以此为出发点,为后世开出致思人性的形上学先风;告子从生生、本能、自律入手弘扬了孔子的天赋人性观;孟子和荀子则发展了孔子实践论意义上的道德人性论思想,分别创建起性本善和性本恶理论,为血缘宗法政治之可以德治和必须德治提供了截然不同的人性依据。

    2016年06期 59-6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 向秀《庄子注》主旨之蠡测——从向、郭人性观的差异切入

    李凯;

    学界普遍认为,向秀《庄子注》的主旨与郭象《庄子注》的主旨一致,均为"名教即自然",这一看法值得商榷。考今本郭注,可知其中蕴含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性观,一种视"仁义"为普遍人性,另一种则仅将"仁"视为少数人的个性。种种迹象表明,这两种人性观的并存是今本郭注中混入向注所致,前者无疑是郭象的人性观,后者则应当是向秀的人性观。由向秀的人性观,可引申出与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相类似的观点——伸张个性、顺任自然。这便是向注之主旨。将这一主旨以及向秀的人性观用于解释向秀之言行事迹,可以解释得圆满通透,这进一步印证了伸张个性、顺任自然才是向注主旨;学界以往认定向注主旨为"名教即自然"的论据则颇为牵强,殊难成立。

    2016年06期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外国哲学

  • 形而上的政治哲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释义大纲

    赵敦华;

    对尼采主要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研究,海德格尔所作的存在论解释和施特劳斯派所作的政治哲学解释在国内有较大影响。本文分析了两者的优缺点。按照尼采哲学核心"超人—追求权力意志—永恒回归"的"三连论",对该书的前言和四个部分进行比较全面的解释,说明尼采的政治哲学毫无秘传可言,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反现代性"。尼采明确把永恒回归的学说归结为"再走一次"的"绝对命令",但蕴含新价值的创造和古代等级制的复古这两种不同旨意,从而为20世纪哲学留下广阔的解释空间。

    2016年06期 75-83+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 试论霍加特文化生成的辩证法思想

    乔瑞金;马援;

    霍加特立足于文化的实践维度,关注文化生成的内在特质,推进了文化作为表征系统和社会实践形式的研究。在霍加特整体的文化生成系统中,打破原有精英主体的文化霸权地位,把普通人的文化实践活动作为首要前提;不局限于特定的文本编码模式,建立文本生成与文本阅读的双向互动过程;拒绝文化商业化的价值取向,回归文化价值的本质旨归,即人的解放。以上三个方面,使得文化不再是某种支配与强制的关系,而是一种生成过程,体现出文化发展进程中,精英与大众、传统与现代、价值多元与价值标示之间的张力结构和辩证关系。

    2016年06期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麦金太尔新保守主义德性观之检视——兼论其对中国当前道德建设的启示

    黄建军;刘耀东;

    麦金太尔以历史叙述的方法批判与审视了现代西方伦理学,提出重返古典美德伦理传统的新保守主义德性观。其德性观的意义在于:批判现代社会道德危机,探索出一条重建道德之路;反思当代西方分配正义理论,注重德性对正义的价值;凸显道德与实践的关联性,强调实践中内在利益和外在利益的依存性。其不足表现为:过于注重批判,忽视了理论建构;强调德性回归传统,陷入理想主义境地;德性理论不彻底,陷入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的逻辑悖论。麦金太尔的新保守主义德性观对中国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16年06期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阿维森纳论存在与本质的区分——以《治疗论·形而上学》为例

    何博超;

    "存在"(实存)与"本质"是形而上学的一对重要概念。阿维森纳综合了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阿尔法拉比的存在学说以及伊斯兰神学教理,首次明晰而且系统地区分并界定了两者。《治疗论》尤其体现了他对存在和本质的独特理解。这种划分紧密结合了他的形而上学和神学理论。由此,他确立的存在—本质模式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存在论哲学。

    2016年06期 95-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伦理学 政治哲学

  • 论当代中国的“人民主体”理念

    李德顺;王金霞;

    当代中国确立的"依法治国"原则,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必然结论和必要政治形态。但由于对"人民主体"概念理解的缺失,现实中产生了种种疑问和歧义。本文力图从哲学、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恢复"人民"概念的本义,明确人民作为社会生活的实际承担者和现代文明的最高价值主体的意义,着重分析论述人民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指出人民既是民主的主体,也是法治的主体。"法治中国"的建设,人民不能缺席,不能被分解和虚化。

    2016年06期 102-10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生命文化视域中我国生命伦理学建构的定位

    迟学芳;佟子林;

    创建以我国传统生命文化为特征的内在生命伦理学,而不局限于应对生命科学技术前沿问题的外在生命伦理学,需要借鉴中外生命伦理思想传统,并重新定位研究方式。本文倡导的逻辑基于四个维度:自然生命实体系统、生命文化系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命伦理尺度与非线性复杂性科学理论提供的判据,以及对上述两个系统进行内在选择和外在选择的机制。由此将生命伦理从狭义扩展到广义,揭示新视野中的生命伦理学思想范畴,回答我国生命伦理学如何"本土化"和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难题,为构建生命文化视阈中的我国生命伦理学,提供一种建构论的认识框架和思维方式。

    2016年06期 109-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逻辑学 认知科学

  • 走向外在主义的认知哲学

    杨宁芳;

    分析知识的传统方法是为真实的信念作辩护。根据这种方法,辩护是知识的必要条件,认识论者致力于研究知识的辩护或合理性由什么构成的问题。内在主义混淆了辩护的状态与辩护活动之间的关系,致使对信念的辩护依赖于对它们的信任,客观上制约着能辩护信念的范围。克服这个难题只有走向知识的非辩护分析。走向外在主义是当今认知哲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它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把辩护还原为可靠性,二是采用一种"弱"规定的知识标准。

    2016年06期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论布兰顿的逻辑表达主义

    李红;

    布兰顿以"分析的实用主义"为旗帜,表明了语义分析的实用主义路径,以意义—用法分析为工具,一方面扩展对经典语义分析的理解,另一方面转变当代实用主义的形象,使其从批判的路径转向建设性的工具。在《言行之际》中,布兰顿以意义—用法分析为中心,从语汇(vocabulary)和实践或能力(practice or ability)两极所形成的轴心出发,探究了两极之间的充分性和必要性的往复关系,揭示了实践详尽说明语汇和语汇阐明实践的交互关系。本文聚焦于布兰顿如何在意义—用法模型中界定逻辑语汇的工作,讨论逻辑语汇在何种意义上具有表达作用,以此刻画分析的实用主义的新视域。

    2016年06期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关于本刊内容注释和参考文献注释体例的说明

    <正>1.内容注释,即关于文章内容的注释。该注释若较短,两行字以内时,置于文中,用括号括起;若较长,超出两行字时,置于页下,注号采用带圈的数字即①、②、③等。2.参考文献注释,其对象包括文中被引用的文献和文中末被引用的文献两种。前者分为"文中提示"和"文后全称"两个部分。3."文中提示",指一段引文后加括号,括号中注明所引文献的作者姓名、发表年份或

    2016年06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 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第20期高级研讨班(行动哲学)招生简章

    <正>2016年7月25日—8月12日中国·深圳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英国皇家哲学研究所、牛津大学中国研究所于1988年共同创立的非盈利性教学机构。学院宗旨是:通过聘请英、美等英语国家和地区的当代著名哲学家来华教学和交流,使中国的中青年哲学工作者能深入了解英美和欧洲大陆哲学各

    2016年06期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