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

  •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批判功能

    叶险明;

    马克思哲学批判的灵魂和本性是现实批判。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首先实现其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科学批判,才能在逻辑上进而实现其对整个世界现实的科学批判。然而,目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受"非批判的批判"的困扰,虚假的批判和"错位的批判"是阻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其现实批判功能的羁绊。只有彻底摆脱"非批判的批判",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为中国道路的不断创新提供方法论上的支持。

    2016年09期 3-1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劳动与自由的辩证法:马克思历史观的哲学革命——兼论《资本论》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超越与发展

    孙乐强;

    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基础既不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逻辑,也不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理论,而是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脱离了这一点,将无法准确理解劳动与自由的辩证法。然而,在机器大生产的定位上,《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资本论》又存在重要差异。在前一著作中,马克思并没有建立科学的劳动二重性理论,而是基于直接劳动来阐述机器大生产的哲学效应,并由此论证了资本主义崩溃和劳动解放的可能性,这整个逻辑还存在重要缺陷。而《资本论》则全面克服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不足,建立了科学的机器大生产理论。也是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诠释了劳动解放的双重内涵,不仅揭示了劳动从资本关系中解放出来的现实基础,而且也诠释了劳动从手段变为目的的可能性,厘清了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辩证关系,颠覆了贬低劳动或仅仅将劳动理解为手段的西方哲学-经济学传统。

    2016年09期 11-1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思想方法与理论贡献

    邱昭继;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科恩、布坎南、柯林斯、坎贝尔以及希普诺维奇等学者运用分析哲学的概念分析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从而形成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他们试图重构、修正和澄清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概念。他们对社会主义法的必然性、社会主义权利理念的本质属性、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分析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2016年09期 1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空间生产的双重逻辑及其批判

    林青;

    空间生产既体现为显性的资本逻辑,同时又暗含着隐性的权力逻辑,二者相互支持和巩固。因而,对空间生产双重逻辑的分析,有助于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权力的批判。同时,空间生产的双重逻辑还彰显了空间生产的动态和静态过程,表现为社会空间的再生产和权力等级关系的再生产,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在空间生产所实现的资本流动之外,还实现对相对静止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结构的配置。而生命政治理论通过对共同性的塑造而实现的批判,特别是对都市的分析,为我们走向共享空间提供了重要启示。

    2016年09期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中国哲学

  •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学还原

    邓晓芒;

    胡塞尔现象学为在科学主义的霸权之下拯救欧洲人性的危机而创立了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可以转用于中国传统文化,由此悬置几千年的政教伦理的局限性,追溯到传统文化中的普遍人性的根。对儒家学说的现象学还原由孝返回到仁,对道家学说的现象学还原由自然返回到自由意志,传统文学艺术的现象学还原返回到了文艺的感性的直观本质,汉语从文言到现代汉语的演变则使语言还原为人的此在。所有这些还原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抽象继承和具体批判的体现,为国人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揭示出当今全人类的普遍人性和普世价值、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2016年09期 35-43+12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王阳明仁说的博爱理念

    向世陵;

    由《礼记·礼运》而来的一家一人观念,在宋明时期被给予了广泛的讨论。气性之和合导出了博爱的"大家"说,而大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则成为王阳明仁说的中心课题。"心体之同然"与"一体之仁"相结合,并随着良知发用而呈现。博爱是有边际的,爱善是博爱的内容限定。生物之心意义上的天下一心,可以辅助发明心本论哲学的以心为本和社会人伦意义上的同心同爱。"致良知"为博爱的实现提供了最重要的心理动因,而且直接担负起了践行博爱的道德责任。生民的困苦通过"一体之仁"的心理架构而转移到我的身上,不忍人之心已转换成义不容辞的救济职责。博爱的施行并不拒绝回报,互惠是施行博爱的理想结果。

    2016年09期 44-5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清静与清净:论唐代道教心性论的两个致思向度——以杜光庭思想为视角

    孙亦平;

    在唐代道教心性论中,"清静"与"清净"这两个词频繁出现,有时还会混同使用。本文认为,"清静"与"清净"都是道教心性论对道性的界说,但却具有不同的内涵,"清静"与"变动"相联系,是对老庄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主要说明道性具有玄深不测、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为而无不为等特性;"清净"与"染欲"相对立,则是受到了佛教的影响,主要强调去除染欲、修复其性是"返性归元"的主要进路。杜光庭运用它们从不同的侧面来说明道性既是"清净"的,又具有"寂静"的本性,不仅使唐代道教心性论中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致思向度,其中对性与情关系的讨论,又反映了唐代道教对儒、佛思想的借鉴与吸收之后所形成的新特点。

    2016年09期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论殷商时代的占卜易卦

    史东雨;史善刚;

    《易经》成书之前的占卜易卦,从文物考古资料所见,由八千年前传说中的伏羲时代、五六千年前的炎黄时代至距今四千年左右的夏禹时代,此可视为易卦由单卦(三爻一卦)演变到重卦(六爻一卦)的孕育期;再从殷墟出土的以易卦卜筮为代表的殷易来看,确证了殷易可视为易卦由单卦演变到重卦的完成期,并开始孕育卦爻辞。殷商时代的占卜易卦,在此需要深入探讨、厘清和确证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重卦的作者问题,一个是《易经》的来源问题。

    2016年09期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 阮元的心性论及其对汉、宋学的调和

    李敬峰;

    阮元乃乾嘉汉学的殿军,为其汉学之名所累,学界对他的心性之学历来关注不够。阮元以"崇宋学之性道,而以汉儒经义实之"为宗旨,建构出哲学史上颇具特色的心性论体系。在"性"论上,消弭"天命之性",主张"血气心知即性";在"心"论上,反对以往儒学对"心"的道德性、虚灵性的诠释,而以实体化的形式论述"心",特别是反对将"心"与"仁"混而不分;在"仁"论上,主张在"以身验之"处见仁,反对将"仁"一味向玄虚高妙诠释的倾向,提倡"仁"的实践意义;在心性工夫上,提倡"居敬",反对"静坐",主张以礼节欲。阮元反对宋学"理在解语内"的诠释方式,主张"理在经文内"的解经方法,调和汉、宋,将心性之学建立在训诂之上,纠正是时宋学、汉学各执一端的弊病,吹响了清代中后期学术转向"汉宋兼采"学风的前奏。

    2016年09期 6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外国哲学

  • 从康德到约纳斯——“绝对命令哲学”谱系及其意义

    汪行福;

    在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犬儒主义等时代大潮下,特别需要强化思想和行动的责任意识。在这个方面,康德独具匠心地提出的"绝对命令"概念特别有启发性。从叔本华、马克思到阿多诺、约纳斯,西方近现代思想已经形成了一个"绝对命令哲学"谱系。在此谱系中,思想家们不仅在反思自己时代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的绝对命令,而且还在与康德的对话中阐发其现实意义。当今中国正处在特殊时期,特别需要确立我们自己的"绝对命令"。透过"绝对命令"来审视哲学,我们需要克服因辩证法的滥用而陷入模棱两可,也要防止因热衷于抽象思辨和概念游戏而逃避自己的责任。

    2016年09期 7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论“新柏拉图主义”对亚里士多德《范畴篇》中第一实体“优先性”的解释

    王玉峰;

    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把个别事物看作"第一实体",认为它优先于作为"第二实体"的普遍者。新柏拉图主义者们区分了两种意义上的"优先性",一种是自然上的优先性,一种是对于我们而言的优先性。而《范畴篇》中讨论的诸范畴仅仅限于可感领域,"第一实体"的优先性仅仅是"对于我们而言的优先性",而非自然上的优先性。新柏拉图主义者试图以此化解亚里士多德《范畴篇》与《形而上学》中实体理论的"矛盾",缓解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之间的紧张。

    2016年09期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论想象力在康德批判体系中的贯通作用

    车辕;

    想象力是基于人的灵肉二重属性基础上的一种特殊的能力,它既有先验性也有经验性,既有自发性也有接受性,既蕴含着形式也丰富着质料内容,既复现(再生)着部分又生产(创造)出整体。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想象力在理性框架之下与知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存在于各个领域中,在理论认知领域中表现为"必然",在审美领域中表现为"自由",而在道德领域中表现为"自主",即必然与自由的统一。通过这样的方式,想象力有效地贯通起康德的整个批判体系。

    2016年09期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我思”与“我在”的悖论式扭结:论齐泽克对主体辩证结构的阐释

    李西祥;

    主体问题是近现代哲学的核心问题。从笛卡尔到康德和黑格尔,再到拉康-齐泽克,主体被一步步的肢解和瓜分,在笛卡尔那里的自我同一的主体,到康德那里就变成了先验统觉的"我",而再到黑格尔那里,则成为纯粹空洞的思,拉康-齐泽克似乎将主体又充实了,但这种充实并非是主体内部的充实,而是以外部的质料予以充实。因此,在拉康-齐泽克的精神分析哲学中,主体是"我思"和"我在"的悖论式的扭结,正是这一悖论式扭结形成了主体的辩证结构。

    2016年09期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科技哲学

  • 论建构主义S&TS的逻辑进路

    陈佳;陈凡;

    关于当代STS(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建构主义S&TS(科学技术论)是一条重要的理论进路,其演进和发展的基本逻辑是:在其哲学基础上,表现为在理性主义传统下从个体建构主义走向了群体建构主义;在其实践论基础上,表现为由现象学哲学推动走向了主体间性论;在其认识论基础上,表现为由语言哲学推动下走向了符号诠释与互动论。

    2016年09期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文化哲学

  • 作为人之程序和取向的文化

    郭湛;

    人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存在。文化是内含为人取向的人为程序,首先呈现为技术-经济、政治-法律、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中的基本程序。文化的程序需要不断更新和优化。文化的描述性程序与规范性取向内在地统一在一起,人类的行为、感觉和思想通过符号的中介,在文化上形成层层表里的关系。文化的主体性是在个体主体性基础上的群体主体性、民族主体性、人类主体性。文化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文化的普遍性也就是文化的公共性。唯物史观对自然、人类、社会、文化的系统动态关系及其发展趋向的揭示,具有恒久的价值。

    2016年09期 112-119+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信息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与信息社会的建构

    孙伟平;赵宝军;

    任何技术社会形态都有其核心价值理念,这是一个社会形态的"灵魂"。信息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在信息社会中处于核心和支配地位、起主导和决定作用,并集中反映信息社会本质和发展方向的价值理念。它集中反映了信息社会的价值理想,深刻回答了信息社会欲求何为、欲往何方、欲达何态等重大问题。自由、开放、共享是信息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信息社会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信息社会必须以其核心价值理念为指导,从内化路径、制度重构路径、实践互动路径入手进行建构。当然,这种建构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历史过程。

    2016年09期 120-12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 关于本刊内容注释和参考文献注释体例的说明

    <正>1.内容注释,即关于文章内容的注释。该注释若较短,两行字以内时,置于文中,用括号括起;若较长,超出两行字时,置于页下,注号采用带圈的数字即①、②、③等。2.参考文献注释,其对象包括文中被引用的文献和文中未被引用的文献两种。前者分为"文中提示"和"文后全称"两个部分。3."文中提示",指一段引文后加括号,括号中注明所引文献的作者姓名、发表年份或页码等,提示读者按作者姓名、发表年份等到文后去查找详细的引文出处。其中:(1)注

    2016年09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 哲学研究杂志社2017年出版期刊介绍

    <正>《哲学研究》(月刊)是全国性的哲学专业理论刊物。它发表哲学各学科的原创性成果,对重要的哲学问题开展讨论,对各种现实问题进行哲学反思、探讨;反映国内外哲学动态,发表对哲学研究的方向、状况的评论,以及严肃负责的书评、札记和其他多种形式的文章。每月25日出版。每册大16开本128面,单价30元,全年36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201,国外代号:M15。《世界哲学》(双月刊)是专门介绍外国哲学的刊物。它译载国外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的重要论文;译

    2016年09期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