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

  • 哲学本体论问题的合法性及科学解答

    陶富源;

    哲学本体论是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关系之普遍根据的理论。旧唯物主义把这里的普遍根据理解为所谓构成世界与人的原始基础:自然实体,从而形成了自然实体论本体论;唯心主义则把这里的普遍根据理解为所谓创生世界与人的原初动力:精神实体,从而形成了精神实体论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自己新的出发点、理路和旨归,超越了传统哲学的实体论本体论。它认为,人与世界的普遍本质才是科学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关系的普遍根据,于是形成了科学本质论本体论。具体说来,它是融唯物性与辩证性于一体的辩证物质本体论。坚持这一本体论,对体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把握其革命实质,建构其当代形态,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界限,以及指导人们科学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的关系,都是很有意义的。

    2017年03期 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马克思主义伦理观是相对主义吗?

    杨松;

    道德相对主义可以分为描述的相对主义、规范的相对主义和元伦理的相对主义。马克思主义伦理观中包含了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社群的道德相对性或多样性的描述,因此是一种描述的相对主义。它否认个人或者社群的意志能够决定什么是道德上的"正确"或者"错误",并且事实上也对资本主义展开过道德批判,就此而言,这不是一种规范的相对主义。它虽然否认在不同道德主体之间存在普遍有效的、超历史的道德标准来解决道德分歧的问题,但是又认为道德分歧可以通过物质手段得以解决,同时它还承认一种"道德进步"的观念,因此在其究竟是否是元伦理的相对主义的问题上,答案应该也是否定的。

    2017年03期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批判还是修缮:如何面对资本逻辑的悖论——《21世纪资本论》的理论局限分析

    魏小萍;

    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一书中以经济大数据为依据,讨论了在国民财富的分配中,资本利润率总是大于国民经济总增长率(即r>g)的现象,这导致了资本的增长比整体经济增长更快,以此论证在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体制下,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在拥有资本的少数人手上逐渐集中的发展趋势。皮凯蒂将批判的锋芒指向这一趋势,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代民主社会劳动致富价值观的否定,并且导致了这一价值观向承袭制的回归。皮凯蒂的这一论证从某种角度印证了马克思的基本观点:剩余价值在资本一端以利润的方式被积累。然而,与马克思的批判锋芒指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同,皮凯蒂的研究归宿是修缮资本主义制度,提倡不仅用资本累进税、甚而用全球资本累进税的方式来抑制资本利润的无限累进幅度。在资本全球化而世界体制并不存在的情况下,人们只能将皮凯蒂的这一设想看作一种乌托邦。

    2017年03期 20-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 《资本论》中经济学与哲学关系问题的思想史考察

    郗戈;

    研究《资本论》的理论性质问题,急需经济学与哲学之关系的思想史考察。从西方思想史上的学科关系来看,经济学与哲学并非始终是现代学科规训中分化并置的形态,而是历史地呈现出未分化、分化与再整合的动态发展过程。马克思与黑格尔都处于经济学与哲学在现代分化后重新趋于整合的发展阶段,都试图将政治经济学理解为一种哲学,然而在经济学与哲学的结合方式上又存在着深刻差异。在《资本论》中,经济学与哲学实现了内在结合,马克思的哲学深化为一种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而政治经济学批判同时也被提升为一种关于现代世界的存在方式、生成方式与超越方式的新型哲学世界观。《资本论》作为哲学的现实化、具体化,恰恰是传统哲学形态的终结,并开创出一种综合了经济学与哲学的"新哲学"形态。

    2017年03期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中国哲学

  • “礼”之忧思:《老子》第38章礼制思想解读

    许春华;

    春秋战国之际,"礼之辨"由"仪"向"义"的转变,是老子忧虑与反思礼制思想的时代视域。《老子》第38章忧患于忠信衰薄、"非礼"频现,而虚矫繁琐之礼仪遮蔽礼义、窒息生命之现状,透显出重塑礼之本义、归礼于道、重建形上本原与人格品性合一的礼制思想。沿着这条超越与内在统一的思想路径,基于内外一致、本末通达的根本要求,不仅有益于拨正老子绝弃礼法、否定礼制之固有偏见,而且对于扭转当下忠信缺失、心性扭曲、情感缺位等道德失范现状,戒除"屑屑焉习仪"的形式主义时弊,纯化社会风习,优化社会生态环境,都有积极、本原性的价值和作用。

    2017年03期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易传》对八卦符号系统的哲学解读

    杨庆中;

    《易传》视八卦为伏羲氏仰观俯察即经验认识的成果,又用八卦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经验活动的认识成果八卦如何能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所凭借或立足的理性基础而具有"通神明"、"类万物"的功能?本文从知识论的视角对此进行了讨论,认为《易传》是通过将八卦先验化,赋予八卦彰显宇宙万物之动态变易性的功能及统一时、空、人的功能,以及对整体宇宙论的预设等,使之成为人们认知世界的理论基础。

    2017年03期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论苏洵的经史观及苏辙《春秋集解》的阐释特征

    刘茜;

    《春秋》的"经""史"性质问题是《春秋》学史上的重大议题,历代治经者对《春秋》经史性质的判定决定着《春秋》学的发展方向。先秦时期,《春秋》被列为"六经"之一,集经史于一体。从西汉董仲舒到晋代杜预再到宋初孙复,儒者往往将《春秋》的经史之性分裂为二,对其阐释也多采取扬此抑彼的做法。北宋时期,苏洵对经史问题作了深入的理论探讨,提出了经史"义一""体二"以及"用相资"的观点,从方法论上对传统的《春秋》学阐释思路作了重大改造。苏辙继承其父思想,他的《春秋集解》正是对苏洵经史观的实践之作。苏氏父子的经史观及其治经之法不仅对北宋时期《春秋》学逞意说经的弊端起到了纠正作用,也对后世经史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7年03期 4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德性实践与德性之知——论二程经学诠释的转向

    徐洪兴;陈华波;

    传统经学诠释有训诂、义理之分,北宋二程的经学转向进一步揭示出经学诠释中的"德性"内涵。二程经学思想不啻是义理之学,更是德性之学,它包含了德性实践和德性之知两个维度。二程将诠释重点从作者和文本转向读者,将治经问学的目的从知性理解转向德性实践,这就脱离了形式上的训诂之学。同时,又指出以德性之知来接近圣人境界,进而理解圣人所作经典中蕴含的义理,这又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义理之学。注重德性实践,从德性出发去理解经典和圣人,最后通达"天理",是二程经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两宋"道学"或"宋明理学"不同于传统儒家经学的关键所在,更是中国儒家经典诠释思想与西方诠释学思想的差异所在。

    2017年03期 56-6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 “真知必能行”何以可能?——朱子论“真知”的理论特征及其动机效力

    东方朔;

    本文尝试通过对朱子"真知"概念的内容和结构的分析,说明"真知"概念所包含的动机效力,并藉由T.Nagel的理论,回应休谟式问题(Humean problem)的诘难。依朱子,"知而不能行"只是浅知,而真知则必能行;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下对何为最好的知道得越深,他就越可能依其判断去行动,当一个人之知达到了最高程度,他便完全会依知而行。这种知(真知)不仅是对所当然之则之知,也是对所以然之理之知,而这种所以然之理原在自家身心上,经由反省体验而得,因而是具有在道德行动中如此而不如彼的动机效力。

    2017年03期 66-76+12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外国哲学

  • 捍卫“反躬自省的哲学”

    黄远帆;

    哲学活动处理诸如"意识""自由意志""正义"等具体议题,而元哲学则是对哲学本身的哲学研究。哲学家是否需要在处理一阶问题的同时,又对哲学本身持有自觉意识?本文将考察三个可能消解元哲学研究意义的论证,分别是:(1)基于knowing how的论证,这个论证试图取消元哲学的必要性。(2)元哲学怀疑主义,该论证通过表明元哲学观点的不可辩护性,得出应当摒弃元哲学的主张。(3)两难困境,这个批判意在显示元哲学论辩的困境。本文将指陈出这些论证的偏颇和盲点,并尝试提供一个元哲学论辩的可行方案。

    2017年03期 7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 《月喜疏》与“二指喻”——古印度胜论哲学之谜考释

    何欢欢;

    《月喜疏》是现存最早的《胜论经》注释文献,反映了古典时期的胜论哲学。自1961年梵本首次刊布以来,引起了国外学界的广泛研究,但由于古典胜论学派的传世文献极少,该疏的形成年代一直众测纷纭。笔者在阅读佛教学者清辩的《思择焰》时,注意到其中多次引述的"二指喻"只见于《月喜疏》,而不存在于其他胜论文献中。本文在利用《月喜疏》相关内容解读《思择焰》"二指喻"之谜的同时,以清辩为时代坐标,推定月喜的鼎盛年约在公元500—530年,由此也一并回应了印度哲学史上的两个重要问题。

    2017年03期 87-94+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 胡塞尔的空间构成与先验哲学的彻底性

    钟汉川;

    胡塞尔指责康德的空间学说缺乏彻底性,并试图从对空间事物的知觉上说明空间形式的感性构成,进而将几何空间阐释为知觉空间的观念化结果。但是,知觉空间的构成依赖于身体的构成,几何空间所依赖的观念化活动则将康德的"形式-赋予"功能转变成了"意义-构成",并在现象学还原中表现出身体性的含混性和意义的双侧性。这使得其意识的回溯方向存在着不同理解,先验哲学的彻底性具有不同面相,所以,胡塞尔的空间构成,其彻底性不是导致空间理解的统一性,而是多样性。

    2017年03期 9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信息存在论与非领土化的新型权力——对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的解读

    张一兵;

    斯蒂格勒认为,发展着的信息技术和编程工业正在建构出一种新的先天技术综合,它直接替代了康德已经剖析的先天观念综合。先天综合判断中让我们看到的经验世界的基础性的认知构架,在信息-影像的虚拟化建构中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由信息技术生成的全新社会存在论和先天媒介综合构架,以及信息商品价值论所带来的"非领土化",将导致一切传统社会权力的深刻改变。

    2017年03期 103-109+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伦理学 政治哲学

  • 试析伦理型文化背景下的大众信任危机

    樊浩;

    自2006年彭宇案以来,"扶老人难题"已成为中国社会大众信任危机的信号,它演绎为三个不断深入的难题:"撞,没撞"的道德信用问题;"信,不信"的伦理信任问题;"扶,不扶"的文化信心问题。"道德信用危机—伦理信任危机—文化信心危机",就是伦理型文化背景下信任危机的病理图谱。伦理信任是社会的"文明的资格",开启伦理信任的破冰之旅必须走出三大误区:走出"市民社会陷井";走出信任的"伦理半径";走出"农夫与蛇"和"宠物心态"的两极。

    2017年03期 110-117+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科技哲学

  • 论“问题导向”的科学哲学

    马雷;

    一部科学哲学史就是一部以问题为导向的对科学知识的增长和进步进行探讨的历史。逻辑实证主义者从追寻有意义的问题出发探讨命题和命题系统,将问题合法性程度由绝对合法变成相对合法,将科学发展看作合法问题累积式的渐进过程。波普尔在问题的动态演进中把握问题合法性,把科学进步看成一种经过证伪环节的问题突现式增生过程。拉卡托斯的问题转换理论是对波普尔四段图式的精致化处理,较好地说明了问题及其发展的合法性。库恩更为全面地描述了问题的合法发展,通过常规问题、经验反常问题和革命性问题刻画了合法问题阶段性的累积特征和革命性的非累积特征。劳丹依托研究传统对问题本身进行了细致的划分,通过问题的合法转换描述和规范科学进步,为开放和自由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一种更为客观的历史描述和有力的哲学支持。

    2017年03期 118-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关于本刊内容注释和参考文献注释体例的说明

    <正>1.内容注释,即关于文章内容的注释。该注释若较短,两行字以内时,置于文中,用括号括起;若较长,超出两行字时,置于页下,注号采用带圈的数字即(1)、(2)、(3)等。2.参考文献注释,其对象包括文中被引用的文献和文中未被引用的文献两种。前者分为"文中提示"和"文后全称"两个部分。3."文中提示",指一段引文后加括号,括号中注明所引文献的作者姓名、发表年份或页码等,提示读者按作者姓名、发表年份等到文后去查找详细的引文出处。其中:(1)注

    2017年03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第21期高级研讨班(哲学人类学)招生简章

    <正>2017年7月24日—8月9日中国·北京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英国皇家哲学研究所、牛津大学中国研究所于1988年共同创立的非盈利性教学机构。学院宗旨是:通过聘请英、美等英语国家和地区的当代著名哲学家来华教学和交流,使中国的中青年哲学工作者能深入了解英美和欧洲大陆哲学各学科的基本理论、研究状况和发展动向,促进中英美学术交流和各国哲学家的相互了解。截至目前,暑期学院已举办过20期高级研讨班和6

    2017年03期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