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

  • 辩证法的本体论基础:黑格尔与马克思

    吴晓明;

    辩证法长期以来被当作形式方法来理解,致使其基本性质、特征和意义陷入晦暗之中。摆脱这种境况,需要从根本上对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开展出本体论基础的研讨。本文试图就此阐明以下要点:(1)辩证法不是任何一种形式方法;形式方法只能滞留于"外部反思"的运用及其主观主义的实质之中,从而表明其自身乃是形式主义的和反辩证法的。(2)黑格尔哲学立足于绝对者主体的自我活动,这一本体论立场在复活希腊辩证法的同时,决定性地重构了方法概念,并使方法成为实体性内容的自我展开过程。(3)在彻底摧毁"思辨神学"的本体论立场时,马克思把辩证法重新建立在"实在主体"之自我活动的基础之上;这样的实在主体乃是既定的、具有实体性内容的社会,从而将其方法论揭示为"辩证法-唯物史观-历史科学"。只有通过本体论基础的阐明,辩证法的实质和意义才突出地显示出来,并由此形成对我们学术总体的积极动力。

    2018年10期 4-1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 新时代社会认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演进逻辑及其当代价值

    欧阳康;

    本文立足重要时间节点,探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探寻其帮助人们更加科学地认识世界和合理地改变世界的双重旨趣,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类命运同频共振的演进逻辑,探讨新时代社会认识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索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途径,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哲学研究只有自觉站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才能更好地把握现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们要把握时代精神,更好发挥其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指导作用,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也必将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代的大发展。

    2018年10期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空间问题研究

  • 哲学与“空间转向”——通往地方生产的知识

    胡大平;

    "空间转向"是一种对现代性及其人文社会科学危机进行反思的理论动向。如果将现代性从理论上理解为时间压倒空间的优先性结构及其思想动态,那么整个后现代思潮则可视为一种"空间转向"。它的主旨乃是一种以空间优先于时间的空间化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推动了知识学从以实体和给定性为依据的绝对知识(真理)向主张关系优先于实体的相对性知识、偶然性优先于必然性的情境化知识以及建构(生成)优先于给定的开放性知识的转换。而地方正是这种知识的落脚点,而且立足于生存经验的地方生产知识将成为哲学在当代发展的一个重要形态。以是观之,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繁荣复兴的中国梦乃是一种凝聚着地方生产智慧的创造,为这种创造提供知识学的支撑则构成了当代中国哲学的要务。

    2018年10期 25-3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空间生产的权利粘性及其综合调适

    陈忠;

    空间权利是当代主体权利的重要内容,空间权利的拓展具有重要的文明与发展效应。但空间权利的粘性化则会成为空间发展、社会发展的重要阻碍。权利粘性是指权利的不合理固化、垄断化。权利包括空间权利,是私人性与公共性、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空间权利的过度私人化,是导致空间权利粘性化的重要原因。空间主体的个体-私有幻象、空间占有的永恒-固化幻象、空间效用的财富-自由幻象,同当代空间权利的粘性化深层互动。把握空间变迁的制度弹性,营建一种有弹性的空间制度;把握空间治理的文明弹性,营建一种有弹性的空间文明;把握空间运行的心理弹性,营建一种有弹性的空间心理,对于克服空间权利的粘性化倾向,保持空间权利的流动性,推进空间生产、社会创新、社会发展的良性可持续,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10期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中国哲学

  • “然”与“自然”:道家“自然”观念的再研究

    王博;

    作为体现道家传统核心价值的观念,"自然"经老子提出之后,一直受到后来解释者和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从"然"字所包含的存在和价值两方面的意义出发,认为"自然"应该从存在和价值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在存在的意义上,"自然"肯定事物自己如此的状态,并要求从事物内部寻找事物如此存在的根据,由此发展出以无为中心的本原理论,并导致对造物者的否定。在价值的意义上,"自然"倾向于肯定每一个事物的意义,要求从事物自身出发来肯定其如此存在的合理性,由此发展出以无名为中心的政治哲学,主张事物的自我命名。本文引入了然、所以然、同然、然不然等,以更好地展开"自然"观念的内涵。

    2018年10期 43-53+12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 扬雄“太玄”释义

    张昭炜;

    扬雄的"太玄"既是其天道论本体,也是其道德形上本体。太玄沉潜邃密,深层运动不息,其体微妙,如源头活水。太玄是万物生生的动力因、目的因,是"所以然"的第一因。玄即是默,呈现为"四然":卓然、旷然、渊然、渺然。冬至近玄,具有"灵根"的物象特征。太玄不断吸积、本能实现充塞,以"罔直蒙酋冥"的序列螺旋运动,呈现"环四中五"的特征,并贯通于道德修养工夫:"藏心于渊,美厥灵根"。扬雄构建出文王、孔子、颜回的道统谱系,以默识道德形上本体为道德修养工夫论旨趣,对于宋明理学有启沃之功。

    2018年10期 5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王肃《孔子家语》注本作伪新证

    禹菲;

    王肃是否"增加"、改编《孔子家语》,是一桩历史公案。本文以《圣证论》中所载王肃学派与郑玄学派的争论为线索,来看王肃学派所依据的《孔子家语》,考辨其与其他文献的关系,发现《孔子家语》抄袭、改编其他文献以"造伪"的重要例证,如伪造《孔子家语·郊问》篇、改编《大戴礼记·本命》篇等。通过比较分析,具体确定了哪些文字是伪造内容。最后又通过清人孙志祖《家语疏证》得以印证。古今一揆,非偶然也。

    2018年10期 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宋儒道统论与士大夫的主体意识

    朱汉民;

    在唐宋变革、儒学复兴的大背景下,宋代士大夫群体推动了儒学重建。他们作为"道"的承担者和主体力量,也积极致力于道统论的建构。宋儒的道统论是士大夫主体意识的表达和体现,与当时崛起的儒家士大夫群体及其主体意识的觉醒密切相关。它提出并努力解决的问题是:在儒、佛、道三教并盛之时,哪家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在儒学学统四起之际,哪一派是儒学的正学?在道统与政统、儒生与君王的共治结构中,由谁主导国家秩序?宋儒建构的道统论,特别是朱熹通过《四书》学而建构的道统论,在上述三个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论证和回答。

    2018年10期 71-7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京都学派与海德格尔哲学

  • 西田几多郎与海德格尔相遇的场所

    岭秀树;张政;

    作为京都学派的创始人,西田几多郎的"场所"思想早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发表之前就已经形成。而京都学派的其他著名人物如和辻哲郎、九鬼周造或田边元,都与海德格尔思想有所遭遇与碰撞。选取西田来与海德格尔思想进行比较,乃因其"场所"思想的内在理据,以及其"自觉"思想的概念含义,均与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主张有着相通与比较之可能。西田场所论的核心,即场所自觉的思想,可与海德格尔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进行比较,海德格尔的作为"世界内存在"的此在之自我解释与西田"以超越自我者作为自我"的自觉构造之间存在着类似性,而海德格尔存在论中的历史自觉与西田哲学中的场所自觉之间也构成了一种互激与互补之关系。

    2018年10期 79-8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田边元的海德格尔批判与道元诠释:实存哲学与现实哲学

    廖钦彬;

    京都学派哲学家田边元乃海德格尔的实存哲学在日本的接受与转化之肇始者。田边元经由消化黑格尔的辩证法及批判西田几多郎的场所论,来建构出自己以"种的逻辑"为中心的哲学体系。在此过程中,海德格尔的哲学扮演着推进者的角色。相对于道元的时间性存在具有宗教体证的现实论向度,田边元的时间性存在明显停留在哲学信仰的层面,而海德格尔的时间性存在则充满了解释学现象学或此在生存论的观念论维度。道元与田边元的宗教哲学在超越论的辩证性格上,和海德格尔的实存哲学有一线之隔,但田边元与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在观念论的分析性格上,和道元的现实哲学(真实哲学)之间则有着一道巨大的鸿沟。

    2018年10期 90-100+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道德与政治哲学

  • 什么的自由?

    姚大志;

    当代关于自由的争论都是围绕伯林所谓的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进行的。这种争论使自由理论处于一种两难处境:如果按照消极自由的观念把能力排除于自由之外,那么这种自由就是纯形式的,它对很多人来说既无价值也无意义;如果按照积极自由的观念把能力纳入自由之内,从而自由随着人的能力而变化,那么这种自由观念又明显是不正确的。这种困境促使一些哲学家提出了第三种自由观念,以超越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对立。本文主张换一种思路,不再考虑"什么是自由",而是思考"什么的自由"。按照这种思路,我们发现有四种自由,即本体论的自由、道德的自由、政治的自由和群体的自由。

    2018年10期 101-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责备美德——《荀子》引出的问题

    方旭东;

    《荀子·强国篇》对"子发立功辞赏"一事做出批评,本文由此出发讨论对美德批评的合理性。本文首先重构了批评子发辞赏的论证,指出其中包含的道义论、后果论成份。随后,本文讨论可普遍性论证与后果论证的具体议项,指出其不相应性。最后则着重分析基于可普遍性论证对美德的批评,认为这种批评对美德而言是一种不合理的要求。

    2018年10期 109-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分析哲学

  • 实在论的容易论证中关于指称的默认假设

    叶闯;

    最近流行的关于有争议实体存在的容易论证,其论证步骤中要用到存在概括,但存在概括要求在相应指称位置上的词项有真实的指称。然而,在通常的容易论证中,相应的词项有指称是被默认的。在本文中,通过强调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这个默认假设将被质疑。为回应这个质疑,容易论证的支持者要么就得事先论证更强的形而上学断定或其他非语义学断定,从而使容易论证不再是容易的,要么就只能简单地断定这个有理由被质疑的假设成立,从而使论证失去其看起来有或被相信有的力量。重要的是,容易论证的支持者不能以援引他们在论证中运用的使用条件来避免陷入这种二难困境,因为使用条件的满足,无论在概念上,还是在事实上,都不能保证这个默认假设是真的。

    2018年10期 119-12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哲学研究杂志社2019年出版期刊介绍

    <正>《哲学研究》(月刊)是全国性的哲学专业理论刊物。它发表哲学各学科的原创性成果,对重要的哲学问题开展讨论,对各种现实问题进行哲学反思、探讨;反映国内外哲学动态,发表对哲学研究的方向、状况的评论,以及严肃负责的书评、札记和其他多种形式的文章。每月25日出版。每册大16开本128面,单价30元,全年36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201,国外代号:M15。

    2018年10期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