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

  • 中国四十年发展之发展哲学沉思

    邱耕田;王丹;

    以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标志的思想解放运动唤起了我国在发展方面的觉醒。从发展哲学视角来看,四十年来我国"发展觉醒"具有"一个前提,两个基本维度"的逻辑结构性。所谓"一个前提",是指我们对"要不要发展"这一关键性、前提性问题的回答;所谓"两个基本维度",是指在已经解决或不断解决要不要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我们着重围绕需要"什么样的发展"以及"如何实现发展"这两个基本方面来从事发展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创造。在发展哲学的视阈内,由此可以引伸出针对新时期我国发展的发展本体论、发展认识论、发展价值论和发展方法论等。这种分析,能使我们透过发展现象看到发展本质,使我们清晰把握四十年来我国发展的"逻辑历程"。

    2018年11期 3-9+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资本论》的政治哲学意蕴

    郗戈;

    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当代建构,应当根植于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理论地基,亟需反思《资本论》的"去政治化"解读模式。《资本论》与政治哲学的关系问题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难以回避的根基性问题。根据"政治"与"政治哲学"概念的不同界定,《资本论》可以呈现出"大写政治哲学"与"元政治哲学"的双重维度。从广义的政治概念来说,《资本论》是一种总体的、大写的政治哲学,它具体再现出现代世界中政治与经济交互作用的总体性。从政治与经济分化的狭义政治概念来看,作为一种元政治哲学的《资本论》就提供了政治哲学的历史科学根据。如果要阐明其政治哲学的双重维度,我们就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政治思想中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历史性与规范性的关系问题。

    2018年11期 10-17+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商品问题与《资本论》解读史上的三段公案

    杨淑静;

    《资本论》研究形成《资本论》的解读史。在《资本论》的解读史上,有这样三个非常重要的公案,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围绕着商品问题而展开的。奈格里公案引发我们追问商品概念在《资本论》中到底具有何种意义和价值;詹姆逊公案厘清了《资本论》第一卷的前三章(从商品到价值),马克思到底要揭示什么;柯尓施公案试图澄清为什么《资本论》的理论主题是商品拜物教而不是剩余价值理论。三段公案再一次强调了对《资本论》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商品概念。商品是决定马克思《资本论》理论本质的核心问题。

    2018年11期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早期阿尔都塞的斯宾诺莎主义——以意识形态批判为中心

    冯波;

    学界习惯上把早期阿尔都塞的学说称为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但实际上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总体而言是斯宾诺莎主义的,这一点在他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也最为重要。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对意识形态与科学之间的断裂性理解源于斯宾诺莎知识论对知识种类的划分,马克思的反经验主义源于斯宾诺莎唯名论对观念与对象关系的论述,马克思对主体概念的拒斥是斯宾诺莎反目的论的理论结果。晚期阿尔都塞对其早期的斯宾诺莎主义展开过深刻的自我批评,但他并未因此放弃斯宾诺莎主义。阿尔都塞绕道斯宾诺莎来解释马克思,开启了当代西方激进左翼政治理论的斯宾诺莎复兴思潮,因此对当代西方左翼的研究就有必要厘清阿尔都塞理论尤其是其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中的斯宾诺莎主义。

    2018年11期 2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罗尔斯产权民主思想的公平诉求及其局限性——兼评其对马克思批判抽象财产权观点的回应

    李淑梅;陈颖;

    罗尔斯的产权民主思想回应了马克思对古典自由主义抽象财产权观点的批判,分析了福利国家允许财产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弊端。罗尔斯具体区分了人的基本权利和非基本权利,主张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广泛分布,从生产起点上保障政治自由的公平价值,保障受教育的平等机会以及收入分配的公平。他强调了公平的生产资料所有权的重要作用,凸显了资本主义社会公民政治权利运用的不平等问题,触及了资本主义制度所维护的基本权利。他的产权民主思想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他只是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权普遍化,而未从根本上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正义问题。

    2018年11期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中国哲学

  • 清华简《厚父》与中国古代“民主”说

    梁涛;

    "民主"—"天惟时求民主",是三代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包括"做民之主"和"为民做主"两个方面,二者互为联系又各有侧重;前者突出治民、教民,后者强调保民、养民,并呈现为从强调治民、教民到重视保民、养民,从提倡刑罚到主张"明德慎罚"的变化。清华简《厚父》反映的是夏人包括殷人的思想,属于"民主"说中的治民、教民说,其对典刑的推崇,对民众的不信任("民心难测"),与周人重视保民、养民的"敬德保民"说有较大的不同。《厚父》的发现,对了解古代"民主"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材料。"民主"说乃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母题,春秋以后从中发展出民本说、民本君本混合说以及君本说,以往学者仅仅从民本说对古代政治思想做出解读,是难以对其做出全面、准确把握的,由民本转向民主才是追根溯源。

    2018年11期 40-50+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 论韩非的“内圣外王”之学

    贾坤鹏;

    "内圣外王"的本义是指无所不备、无所不在的"古之道术",其后起义是指"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的学问。若"接着讲",韩非之学亦是"内圣外王"。道体沿着两条途径向下落实为"内圣"与"外王":一是道体内化为人的精神,精神积聚而成"德",而"德"的最高层次是心中主道而虚静,是为"内圣";二是道体落实为事物的内在法则,形成了"理","理"又落实为君主的统治手段"法"和"术",是为"外王"。"内圣"与"外王"是并列统一关系。在理想政治中,圣人兼备"内圣"与"外王";而在现实政治中,韩非所论偏重于"外王"。道家、儒家、法家均有"内圣外王"思想,故"内圣外王"应是先秦学术的共性,而非某家之专利。

    2018年11期 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孝治与社会自治——以《孝经》为例

    方朝晖;

    本文从市民社会的角度探讨儒家孝治思想的现代意义。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最大差别,是在家庭和国家之间出现了一个不是基于血缘纽带的巨大空间,即市民社会,由经济实体、社会团体和公共领域等构成。市民社会的自治和理性化是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古典儒家修、齐、治、平的个人成长设计,由于在家和国之间缺少"社会"这个环节而面临挑战。本文分析认为,《孝经》主张基于人的尊严、遵循人的天性、顺应人民自生自发需求等孝治思想,与现代市民社会自治与理性化的思路一致,可以转化为促进行业及社会自治的重要资源。从黑格尔、涂尔干重视从宗教、道德、习俗等传统资源来实现市民社会自我管理这一思路看,儒家孝治天下的治道思想,同样有助于今天中国市民社会的自治与理性化发展。

    2018年11期 59-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日本哲学

  • “化道为术”与日本哲学传统

    韩东育;

    日本在吸纳中国文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化道为术"传统,曾经给自身的发展带来过便利,也在中日近代化迟速问题的认识上为中国提供过历史性镜鉴。但是,其自古阙如的"第一哲学"思考,却反衬出实用理性的局限性和终极思考的弥足珍贵。与此相对,宋明理学关于宇宙根本原理的认识,曾经使中国的形而上认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准。然而,在"形"和"一个世界"框架的绑缚下,其忽而一元、忽而二元的悖论性表达,反而降低了"第一哲学"的高度和纯度。在今天,对中日哲学不同范式的重新讨论,将被赋予整体认知意义。

    2018年11期 70-7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话题与思潮

  • 现象学中的偶然性问题及其思想效应

    王俊;

    偶然性问题是由现象学开启的当代哲学关注的核心课题之一,胡塞尔的意识建构和生活世界,海德格尔实际性的此在分析和生存的时机化,梅洛-庞蒂的身体讨论,萨特对于存在、自由和虚无的描述,都直接或间接地蕴含了偶然性话题。在当代哲学中现象学这一的思想线索进一步发展为一种思想效应,它在马尔库塞和阿尔都塞那里呈现为"具体哲学"和"偶然的唯物主义",继而泛化为一种表现为安德尔斯的"随机哲学"或马奎德基于有限怀疑论的偶然性哲学的思想态度,这种态度展现出一种贴近生活、体现实践化维度的倾向。

    2018年11期 78-8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 校正斯宾诺莎——德国理念论和法国后结构理论中的斯宾诺莎

    李科林;

    自20世纪初叶起,法国思想界就开始持续讨论斯宾诺莎,并于20世纪60年代末形成了强劲的斯宾诺莎主义。尽管斯宾诺莎哲学在法国的兴起受惠于德国哲学,然而作为反黑格尔主义的典型,德勒兹则通过斯宾诺莎哲学中的表现主义,以思想和存在的强度重新构造了认识论和主体论,并以此作为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超越。在法国思想界兴起的"斯宾诺莎主义"的思潮中,德勒兹对斯宾诺莎的阐释有其特殊的地位:一方面,他摆脱了此时学院派借助以斯宾诺莎和笛卡尔为代表的早期现代哲学,重建法国知识论中理性主义的诉求;另一方面,通过批判黑格尔,他取消了主体在本体论上的超越性,从表现论的角度重新定义人作为力量的本质,从而摆脱了关于斯宾诺莎的理念论传统。德勒兹在呈现了斯宾诺莎对当代思想启示的同时,也预示着法国哲学的理论焦点正在发生的转移。

    2018年11期 8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外国哲学

  • 评蔑称语的组合外在论

    张瑛;

    蔑称语是近些年来语言哲学领域所关注的热点话题。蔑称语具有不可移置性和可借用性等特征。根据组合外在论,蔑称内容源于字面意义,并由外在来源语义地加以确定。本文旨在描述蔑称语的基本特征,并以组合外在论为切入点详述蔑称语研究中所遇到的基本问题,以及语言哲学家采取的可能立场。在反思组合外在论利弊之基础上,本文还尝试勾勒出一种新的蔑称语理论。

    2018年11期 97-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精神现象学》的方法、结构与动力

    倪剑青;

    《精神现象学》与《逻辑科学》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首先,两者的方法是同一的,这就是对事情自身辩证运动的陈述。通过这种如其所是的陈述,思辨哲学在概念之中把握事情本身。其次,作为意识的经验的科学,精神现象学有着复杂的层次结构:在意识内部的意识和意识相关项之间的争执与颠倒、在意识的诸形态序列之上起到引领与提升作用的"现象学的我们"。"现象学的我们"就是绝对,它是在《逻辑科学》中得到自身基础的。而《逻辑科学》也需要《精神现象学》给予合法性的演证。正是在这种复杂关系之中,《精神现象学》获得了自身的定位。它是《逻辑科学》的准备与预演。

    2018年11期 104-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形而上”致思之中西考辨

    黄克剑;

    将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之后"(metaphysica)汉译为"形而上学",隐含着一种不易察觉而后果堪忧的错觉;它影响到汉语学界对中西哲学史的诠解及对"形而上学"这一学域之要津的判别。比勘中西"形而上"致思之主导趣尚,从中探求某种当有而可祈的"形而上学"形态,或是价值导向迷漾之当代重建"形而上学"的蹊径所在。"道"是中国传统形而上学最高而最具特色的范畴,它在当下和未来依然有其承载终极意趣上的价值导向的功能;矫正近代以来关于"道"的理解的种种歧误固是正本清源以接续先哲教化之要务,而将愈加丰赡的诸种人文价值贯洽地辐辏于"道"以弘益其内涵,则是由此开示一种既具世界局量却亦不失民族个性的形而上学的伟业。

    2018年11期 115-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 哲学研究杂志社2019年出版期刊介绍

    <正>《哲学研究》(月刊)是全国性的哲学专业理论刊物。它发表哲学各学科的原创性成果,对重要的哲学问题开展讨论,对各种现实问题进行哲学反思、探讨;反映国内外哲学动态,发表对哲学研究的方向、状况的评论,以及严肃负责的书评、札记和其他多种形式的文章。每月25日出版。每册大16开本128面,单价30元,全年36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201,国外代号:M15。

    2018年11期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