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三重解释张力及其认知变化

    刘同舫;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整体上构成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解决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学术传统。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深化面临着三重解释张力问题:事实性与规范性之间的解释张力,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性质,反映了现实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矛盾,规范性议题将在经典文本的耕犁与社会现实的探寻中成为研究的生长点;批判性与建构性之间的解释张力,关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态度,要求哲学研究发挥"社会病理学"的解剖作用,并立足现实问题建构一种迈向"利益和价值共同体"的世界观;学术性与现实性之间的解释张力,关涉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如何切入现实的理论方法取向,要求对进入马克思主义学说本身的"条件"形成高度的认识自觉,建立理论体系与现实实践相互检验的中介环节,从而推动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双向互动。重视和审思三重解释张力及其认知变化,有助于从总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问题域以及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2019年09期 3-10+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马克思回归历史具体的阐释原则

    李潇潇;

    黑格尔基于绝对精神自身演变的逻辑要求所提出的思想建构的准则,在马克思那里实现了基于唯物史观阐释原则的变革性飞跃,回归历史具体的基本内涵就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构建思想体系、阐释精神历史。回到马克思历史具体的阐释原则或可提供一种对于中国经验具有方法论高度的有效解释,这体现了唯物史观阐释原则的方法论价值,也体现了马克思科学思维方法的实践意义。在中国现实面前,一些西方观点是主观的不确定性在理论思维中的表现,通过理论思维框定中国道路,自然就偏离了中国道路基于自身特点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定义的实际过程。阐释体系的建构和创造,首要地取决于阐释原则的确定,为此要消除一直困惑西方阐释学的"理解与解释"的不确定性或因人而异的多元性。"三大体系"建设从哲学方法论上讲就是学术理论的阐释体系。

    2019年09期 11-18+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财产权批判与正义——马克思对黑格尔正义观的批判与超越

    高广旭;

    财产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是现代性法权正义的核心内涵。黑格尔的思辨法哲学不仅剖析了财产权的形而上学基础,而且以"生命的权利"和"贱民的反抗"向财产权的合法性发起挑战。黑格尔的挑战揭示了法权正义的内在缺陷,构建了批判和超越法权正义的国家哲学进路。马克思以财产权批判切入法权正义批判的理论视角受到黑格尔的影响,但在批判重心上实现了从"权利"到"资本"的转换。通过把财产权批判诉诸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马克思得以透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剖析法权正义的社会存在基础,开启了在资本批判中批判和超越法权正义的逻辑进路。

    2019年09期 1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现实主体的生成:从欲望到需要

    毛林林;

    对比于当代哲学的欲望理论,马克思的欲望与需要理论仍有其难以逾越的高度,从而值得认真研究发掘。本文从黑格尔的欲望结构入手分析欲望主体的生成机制及其困境,从中引导出费尔巴哈如何以感性为桥梁将抽象的理性主体转变为感性的存在主体的逻辑,在此基础上阐述并论证马克思基于欲望发展出的、具有直接维持生物生命存在的现实性和指向人自身能力自由发展的理想性双重层面的需要理论,以及以此为基础发展出的实践目的论相较于其他理论的优越性。

    2019年09期 2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中国哲学

  • “本心之明”的遮蔽与唤醒——夷子在“亲亲”等问题上“逃墨归儒”的伦理学解读

    杨海文;

    "本心之明"有助于我们深入解读孟夷之辩的丰富内涵。夷子施由亲始、厚葬父母,但在与孟子辩论之前,其本心之明处于遮蔽状态,性善的普遍性受到挑战。经过与孟子的辩论,夷子的本心之明被唤醒,亲亲的特殊性得以证成。厚葬胜过薄葬,仁爱高于兼爱,经由亲亲的特殊性推扩并充实性善的普遍性,这是夷子在"亲亲"等问题上"逃墨归儒"最重大的思想史价值;爱父母、尽孝道的本心之明是我们过一种道德人生的必由之路,这是夷子在"亲亲"等问题上"逃墨归儒"最切要的伦理学意义。

    2019年09期 37-44+12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 孔子“中庸”的“时中”境域——兼评当代新儒家心性儒学和政治儒学两条路径

    何光顺;

    当代新儒家存在着心性儒学重良知本体与政治儒学重王道仁政的分歧,但都较少关注孔子"中庸"的"时中"维度。实际上,孔子"中庸"的"时中"思想正是中国先秦儒家本原文化对世界思想史的独特贡献,它所蕴含的从"慎独"到"群治"的个体与群体关系的平衡,构成了对于当代西方个人主义和党派政治所存弊端的纠偏。孔子"中庸"之"时中"至少具有这样几个维度:一是"时"与"位"相称的"正名";二是"时"与"学"相契的"好学";三是"时"与"教"相合的"教化";四是"时"与"权"结合的"权变"。从这几个角度切入,可望打通儒家的内圣外王之路,解决当代心性儒学与政治儒学的分歧,并令孔子的"中庸"思想在当代思想世界重新焕发光彩。

    2019年09期 45-5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 先秦乐制的“情本”思想

    刘茜;

    乐制是我国先秦时期极为重要且独具特色的政教制度之一,但因缺乏相关资料,先秦乐制之全貌已难以再现。本文结合郭店楚简、上博简等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从乐制的产生源头、建立机制、实现途径等方面揭示了其所具有的情本主义特征,并指出先秦乐制的建立反映了古人对于人情及由人情生发出的诗、乐、舞等艺术之特性与功用的深刻认知,显示出我国古人深邃的思想与高度的智慧。

    2019年09期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黄宗羲对孟子道德哲学的诠释及其特点

    郭美华;

    黄宗羲解释孟子的道德哲学,尽管总体上处于宋明理学的框架之内,但在具体诠释中,有着将伦理之境与自然世界相区隔的自觉,并对本体-宇宙论的诠释进路有相当反思。一方面,他将自然世界的自在性从伦理世界的束缚中释放出来,另一方面也将人从超越的普遍本体的概念中解放出来。如此,他对工夫论和性善论都作了具有新意的解释,即不单纯将自觉自为的持守视为工夫和性善的全部,而是突出工夫与性善的内容包含面向自然自在开放的维度。

    2019年09期 6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严复的“社会有机体论”及其政治内涵

    万吉庆;

    《与熊纯如书》是严复晚年的私人书信集,也是我们解读其晚年思想的重要文献。受社会有机体论的影响,严复强调在社会转型期,社会自身的成长要比外部的制度变革来得重要。在他看来,政府的职责在于维持社会秩序、提供公正的司法,保障民众的生命财产,除此之外,应尽可能"听人人之自谋"、"任民自为",而不宜"代大匠斫"。在清末民初进步主义思潮大行其道之际,这种保守主义的思想不为时人所重,不过,在今人看来,这种转型思想不乏参考价值,值得重新审视。

    2019年09期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外国哲学

  • 存在与一:皮科·米兰多拉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一致性

    吴功青;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柏拉图的复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争成为人们讨论的核心问题。其中,斐奇诺站在新柏拉图主义的立场上,认为柏拉图哲学的最高本原是一,高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最高本原存在,学习亚里士多德是学习柏拉图的基础准备。而皮科·米兰多拉则认为,在存在与一的问题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态度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本文试结合皮科《论存在与一》的文本,分析表明:他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调和,主要依据托马斯主义和基督教化的新柏拉图主义(以伪狄奥尼修斯为代表)。皮科的这一调和方案,虽然既不可能容于斐奇诺的新柏拉图主义,也不可能容于亚里士多德主义,但对于重新理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关系,对于构建他的古代神学、实现哲学的和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9年09期 79-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胡塞尔哲学史观的基本问题

    杨宝富;

    本文以胡塞尔的一组题为"哲学史中的目的论"遗稿为关键文本,来揭示他的哲学史观的基本问题。首先,阐明胡塞尔如何通过揭示哲学理念之始创和再创将整个哲学史阐释为一个目的论性质的发展过程;其次,论证他所谓"哲学史中的目的论"的实质是"理性目的论";最后,批判性地反思在胡塞尔哲学史观中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

    2019年09期 8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反思批判:论福柯的现代性启蒙哲学

    汤明洁;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福柯多次重新解读了康德的《何谓启蒙?》。与60年代对康德认识论所代表的具有"人类中心主义"特征的"现代性"的批判态度不同,福柯从康德的启蒙概念中提炼出了一种不同意义的"现代性",这种"现代性"被他看作后康德时代现代哲学的根本。要理解这两种"现代性"以及福柯对它们截然相反的态度,我们必须区分康德"对他者的错层式不完全批判"与"建构自我服从的先验批判"。福柯区别于历史学、哲学史和历史哲学的历史-哲学实践,就体现在他对康德理性批判的历史批判和对康德启蒙概念的哲学继承上。

    2019年09期 98-10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 儒家至善论:政治的,还是整全的?

    惠春寿;

    儒家学说是一种要求国家推行特定良善生活观念的至善论主张。要想在多元分化的现代社会为强制性的国家行为奠定道德基础,这种主张需要得到其它宗教、哲学学说支持者的支持。据此,有学者认为,儒家至善论应该成为一种对所有宗教、哲学等整全学说都不持立场的政治观念;但也有人主张,儒家至善论只能是一种整全的学说。通过考察罗尔斯后期哲学中政治观念与整全学说的区分,我们可以证明,关于儒家至善论的这一争论其实是建立在对罗尔斯学说的误解之上的。不仅如此,由于这种误解,儒家至善论者们也错失了儒家学说在现代社会复兴的真正基础,因此大大降低了其自身的理论前景。

    2019年09期 107-11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适应性表征:架构自然认知与人工认知的统一范畴

    魏屹东;

    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认知科学目前业已发展出计算表征、联结网络和动态耦合说明等研究理论,以及具身认知、嵌入认知、延展认知、生成认知和情境认知等研究纲领。是否存在一种可以统摄这些不同认知理论和纲领的统一范畴或概念框架,这是迄今为止认知科学及其哲学面临的关键性难题。"适应性表征"概念似乎具有统摄各种认知理论和纲领的共通性,能够为复杂的认知现象提供一种方法论,能够合理地说明认知在语境中的形成与演化机制。原因在于,刻画认知的计算、表征、联结、耦合、具身、嵌入、延展、生成、情景化等概念均是语境依赖的,即是在特定语境中对认知现象的不同方面的描述。这种依赖语境的认知说明它们在本质上是适应性表征。

    2019年09期 114-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全国社科系统第30届哲学大会会议通知

    <正>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增进全国社科系统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所长之间的工作对话,促进中国特色"哲学与文化"智库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决定于2019年11月在成都市金堂县召开全国社科系统第30届哲学大会暨全国社科院系统哲学所2019年所长联席会议。一、会议主题新中国70年中国特色哲学知识体系构建

    2019年09期 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关于本刊内容注释和参考文献注释体例的说明

    <正>1.内容注释,即关于文章内容的注释。该注释若较短,两行字以内时,置于文中,用括号括起;若较长,超出两行字时,置于页下,注号采用带圈的数字即①、②、③等。2.参考文献注释,其对象包括文中被引用的文献和文中未被引用的文献两种。前者分为"文中提示"和"文后全称"两个部分。3."文中提示",指一段引文后加括号,括号中注明所引文献的作者姓名、发表年份或页码等,提示读者按作者姓名、发表年份等到文后去查找详细的引文出处。其中:(1)注作者姓名时,中国

    2019年09期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0K]
  • 哲学研究杂志社2020年出版期刊介绍

    <正>《哲学研究》(月刊)是全国性的哲学专业理论刊物。它发表哲学各学科的原创性成果,对重要的哲学问题开展讨论,对各种现实问题进行哲学反思、探讨;反映国内外哲学动态,发表对哲学研究的方向、状况的评论,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文章。每月25日出版。每册大16开本128面,定价50元,全年60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201,国外代号:M15。《世界哲学》(双月刊)是专门介绍外国哲学的刊物。它译载国外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的重要论文;

    2019年09期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