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8 | 0 | 106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从文本的内在联系揭示资本运动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复杂关系,有助于彰显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独特性。《巴黎手稿》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意识对象性”的哲学批判,在《资本论》中深化为“价值对象性”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运用黑格尔“实体即主体”原则揭露了资本辩证法的内在结构。资本辩证法是指资本作为“实在主体”的自我否定活动,是资本主体在价值的循环运动中不断扬弃又返回感性对象的辩证过程。在这一运动中资本“是其所是”,其运动具有“连续性与中断性”的矛盾特性。资本只有返回生产领域才能维持自身的存在,必然伴随着对抗性与自反性。在这种矛盾逻辑中,资本的本质才得以认识。这正是“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与认识论在《资本论》中的统一。
Abstract:Revealing the intric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pital movement and Hegelian dialectics through the internal connection of Marx's texts helps to highlight the uniqueness of his critical theory of capital.Marx's philosophical critique in the Paris Manuscripts on the"objectivity of consciousness " by Hegelian dialectics deepens in The Capital into a political-economic critique which centers on " value objectivity." By applying Hegel's principle of " substance as subject," Marx uncovers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dialectics of capital.This dialectics refers to capital's self-negating activity as a " real subjec——a process in which capital,through the cyclical movement of value,continuously sublates and returns to the sensuous object.In this movement,capital " becomes what it is," and capital's movement is marked by the contradictory duality of " continuity and interruption." Capital must return to the sphere of production so as to sustain its own existence,therefore inevitably generating antagonism and self-negation.It is within this contradictory logic that the essence of capital can be recognized.This is exactly the unity of materialist logic,dialectics,and epistemology in The Capital.
阿瑟,2018年:《新辩证法与马克思的〈资本论〉》,高飞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柄谷行人,2018年:《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赵京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费希特,1986年:《全部知识学的基础》,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冯波,2023年:《黑格尔现象学视域中的〈资本论〉辩证法》,载《哲学研究》第6期。
哈维,2018年:《马克思与〈资本论〉》,周大昕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海德格尔选集》,1996年,孙周兴选编,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
海因里希, 2021年:《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资本论〉导论》,张义修、房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贺麟, 1986年:《黑格尔哲学讲演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黑格尔, 1961年:《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年:《历史哲学》,王造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年:《小逻辑》,贺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年a:《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年b:《精神现象学》下卷,贺麟、王玖兴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年:《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柯尔施, 1993年:《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阶级运动》,熊子云、翁廷真译,重庆:重庆出版社。
《列宁全集》, 2017年,北京:人民出版社。
卢卡奇, 1992年:《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洛维特, 2006年:《从黑格尔到尼采:19世纪思维中的革命性决裂》,李秋零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马克思, 2004年a:《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b:《资本论》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c:《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57年、 1958年、 1960年、 1961年、 1995年、 1998年、 2013年,北京:人民出版社。
普殊同, 2019年:《时间、劳动与社会统治: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再阐释》,康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绍梁、何云峰, 2019年:《论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辩证法的批判与颠倒——以〈巴黎手稿〉为文本依据》,载《财经问题研究》第9期。
望月清司, 2009年:《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韩立新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吴猛, 2018年:《重提这个问题:何谓〈资本论〉的“辩证方法”?》,载《哲学研究》第7期。
希法亭, 1994年:《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福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徐长福, 2015年:《黑格尔Subjekt概念的两个维度与三层含义——基于〈《精神现象学》序言〉》的一个理解》,载《哲学研究》第11期。
张梧, 2019年:《〈资本论〉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透视与重构》,载《哲学研究》第4期。
Marx-Engels Gesamtausgabe, II/10, 1991, Berlin:Dietz Verlag.
(1)在此意义上,以意识与价值的对象性形式为枢纽,《巴黎手稿》与《资本论》的内在联系就被建构了起来。可以说,“产生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内容上几乎预示了《资本论》全部批判的革命的认识”。(柯尔施,第68页)这两个文本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的领会的不同仅在于所处阶段任务的不同,前者是“破”,后者是“立”,由此在评价视角和内容上产生了差异。
(2)所谓“循环”,一般用于描述某种特殊的运动形式,例如医学上人体血液的循环流动,物理学中闭环状态下的电路循环。哈维通过地理学的“水循环”系统来分析《资本论》中价值的运动过程。(参见哈维,第4页)
(3)“外表化”(Ver?u?erlichung)的词根是“ver?u?erlich”,有“可转让的、可出售的”之意,在英文中对应“alienable”。后者与“alienation”(异化)的词源都是拉丁语“alienare”(使疏远、转让)。
(4)黑格尔区分出了“坏无限”(die schlechte Unendlichkeit)和“真无限”(die wahrhafte Unendlichkeit)。“坏无限”指在一种运动中只是有限事物的重复,而“真无限”则要“在别物中返回到自己”。“事物在直进中没有无限性,在循环中却有。”(马克思,2004年a,第179页)这种“螺旋”式的无限运动表达的正是资本的循环运动。在“真无限”的运动中,资本成为自为存在的主体。但与黑格尔绝对精神的“真无限”不同,资本集“真无限”和“坏无限”于一体,“真无限”只是对于资本主体的再生产而言,它在利润的无限积累趋势中不断地让自己成为自身。而在现实中,资本也时刻生产着“坏无限”,即无止境的生产劳作、自然的过度开发和精神的虚无主义。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A811;B0-0
引用信息:
[1]王绍梁.马克思资本辩证法的“黑格尔因素”再辨——从《巴黎手稿》到《资本论》[J].哲学研究,2025(05):31-47+171-172.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劳动辩证法思想研究”(编号23CKS008)的阶段性成果;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