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乔清举;
儒家生态哲学史是生态哲学与儒家哲学视域融合的产物。儒家生态哲学有一个由天人关系、生态本体、生态德性、生态功夫、生态境界诸论构成的元理论体系。据此可以建立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儒家生态哲学史”,略分为先秦奠基、两汉宇宙论建构、唐代元气论深化与扩展、宋明本体论化四个阶段。天人合一是儒家生态哲学的根本原则,“仁”是其一以贯之的线索。“仁”为世界的本体、天地之心;又是人的生态德性、“本心之全德”。本体与主体同一,仁与天人合一同一,生态本体、功夫、德性、境界同一。生态维度研究可以深化对儒家哲学以至于整个中国哲学的认识,构建基于中国话语的世界生态哲学,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
2025年05期 61-74+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 李友广;
针对“君有为民被化”的现实政治结构,老子创造了无智、无欲、不争、无为的圣人形象,构建出“圣人无为民自化”的理想政治结构。随着周秦之变的持续深入,为了有效应对战国时期日渐明朗的大国治理趋势,韩非从强君权和尽臣力两个方面对老子的政治理论进行了改造:一方面主张尊君集权,对老子的无为理论进行制度设计,避免君王大权旁落;另一方面,在老子的圣民政治结构中增加臣有为的环节,将老子的“圣人无为民自化”转化为“君无为臣有为”。韩非的政治理论对黄老道家理论的积极借鉴以及对老子思想的术化处理,体现出典型的务实理性特征与现实性品格,也因主张君王对法、术、势三者的完全掌控而有潜在的极端化倾向。
2025年05期 7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 赵金刚;
嵇康继承了经学传统,在《声无哀乐论》中严格区分音声与乐。但同时,他认为声音自身并无情感属性,这与儒家传统的《乐记》等经学文本的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嵇康强调声音的自然性,认为其不具道德性,仅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与人的情感无直接因果关系。他将音声与乐进行了区分,认为音声是自然现象,乐则包含了更多人为的因素,是社会建构的结果;音声属于自然,乐则与政治有关,是圣人的制作。嵇康从“个体”的角度打开了以“声音”为代表的“艺术美学”的独立空间,将之与以“乐”为代表的思考“共同体”的“政治哲学”区别开来,为在魏晋乱世挣扎的苦闷个体提供了安顿价值的空间。
2025年05期 90-100+172-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 赵炎;
在王船山对理一分殊的理解中,不仅揭示了天人物我的静态结构,同时也动态地阐明了理一与气殊在相互作用中构成自身。理一分殊所刻画的并非是一种现成性或自在于万物之中的实然,而是待人、待我去构成的当然。以“天道虚有”而在我的性理理一为主导,以“天气实有”而在己、物交感之际的分殊生生为枢纽,形成了从虚中求出实的双向构成结构:其一是“向外的理一分殊”,性理理一向外实现于己、物交感之分殊,让分殊整体合于理一,形成万物一体之仁、和(即家齐、国治、天下平)与理一分殊之天道事理(即做事合宜之事理);其二是“向内的理一分殊”,己、物交感之分殊向内充实于性理理一,气质日生、事理日新,由此带来了气质中之性的日生日成与心之德性的日新日盛。
2025年05期 10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