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阐释

  • 中华文明核心智慧的现代更新——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

    钟君;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通过“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中的“中”“合”“仁”“公”“和”“革”“礼”等核心智慧,并实现其现代更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经由“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由此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为涵育中国式现代化、克服西方现代化文明陷阱提供了深邃的思想智慧和强大的文明支撑。

    2024年01期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新民主主义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

    陈卫平;

    《新民主主义论》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确立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相统一的理论品格,具有构建不同于当时苏联教科书的新形态理论的意蕴;奠定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体现了与中国哲学精华的有机结合,是对墨子和孔子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树立了运用辩证逻辑的思想方法,是继《资本论》之后运用辩证逻辑的典范;谱写了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总结篇章,对中国近代哲学的中心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提出了建立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基本观点,阐明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样子”是什么;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贯彻于共产党人理想人格的培养锤炼,塑造了区别其他政党的人格形象。

    2024年01期 15-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9K]

马克思主义哲学

  • 无形经济:一个值得深究的经济哲学问题

    张雄;

    21世纪数字智能化时代的无形经济崛起,表明人类心智的提升。经济发展由传统的物质资源拉动,转变为精神和物质资源双向拉动。经济活动离传统的物品经济、实物经济、物质经济愈来愈远,离创意经济、意识经济、视觉经济愈来愈近。显然,大量哲学问题沉浸式嵌入经济领域,催生了经济学与哲学的关联性沉思,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代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无形经济带来的经济世界观定位问题不容忽视。秉持“思中无物”经济理念,就会产生经济虚无性、经济单纯的意志论背书、经济的纯文学叙事幻象,世俗之城将会变成观念梦呓的乌托邦之城;秉持“思中必有物”的经济世界观,就会坚定持有“在实体经济基础上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辩证综合发展”的技术总方针、总路线,经济发展将会走向健康、稳定和丰裕。经济抽象和工具理性的智能化,加强了意识对物质商品的嵌入,赋予商品新的内涵,无形经济凸显的意识能动性原理值得新解。

    2024年01期 23-3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 论作为科学建构逻辑的《资本论》辩证法

    王南湜;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探讨的是一种客观有效的改变资本主义世界的科学逻辑,其研究对象便只能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之整体或总体,而与现代经济学各自局限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这一总体的某一局部或层面是全然不同的,因而必然要有一种既不同于现代经济学又不同于黑格尔哲学的能够以科学的方式把握有机整体的辩证方法。《资本论》所创造的这一建构科学体系的辩证法,不同于现代经济学,它对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这一生命有机体是从整体上加以把握的;不同于黑格尔式的唯心主义思辨体系,它是将这一有机整体从“空间性”向度和“时间性”向度切分为不同层面,将有机体内含的矛盾置于“系统”与“环境”之间,从而既借助于这一矛盾关系推动系统辩证发展,又避免了“系统”内部的矛盾。在此意义上,《资本论》的辩证法或可称之为“系统-环境”辩证法。

    2024年01期 34-46+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5K]
  • 辩证法对象的嬗变: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陈士聪;

    康德把辩证法的对象定义为超验领域中的理念,认为人类理性通过辩证法的演绎所获得的理念不是真理而是幻相。康德通过幻相的辩证法证明,理性运用知性范畴不能把握理念,从而导致形式与内容的二元对立。黑格尔认为作为辩证法对象的理念是一切领域中的最高真理,但理念并不是理性进行推理的结果,而是自在自为的存在。黑格尔通过理念的辩证法演绎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这种统一“和解”了社会内部矛盾。马克思否定了神秘的理念,认为辩证法的对象是人类通过实践实现的“自由人联合体”,这使得马克思辩证法超越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和解”特质,彻底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辨析辩证法的对象,有助于我们把握从康德辩证法、黑格尔辩证法到马克思辩证法的逻辑嬗变。

    2024年01期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9K]

中国哲学

  • 什么是存在?——再论《兰亭序》的经典化

    陈少明;

    本文通过对书法名帖《兰亭序》经典化历程的分析,探讨“存在”一词的使用方式及其所运用的意义,从一种独特的艺术史现象中提取出一个有广泛意义的哲学论题。作者从“存在”的常规用法中区分出三种具体的存在类型(物理、意识与信息),并以之为概念框架,分诞生、隐没、重现、经典和遗产诸环节,描述《兰亭序》经典化过程所经历的存在变化,努力刻画事物的各种存在特征,较普遍者如物品与事件,存在与存在感,事件、运动与传统,存在与身份,以及次一级的如文与字、笔迹与人格、原作与衍生品等等。论文致力于呈现《兰亭序》存在状态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并揭示考察具体存在(动词)对理解抽象存在(名词)的重要性,从而打开面对形而上学的另一扇思想窗口。

    2024年01期 56-67+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 关联思维与时令月令系统探论

    丁四新;

    论证世界和谐与万物生成是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目的。关联思维是阴阳五行学说的思维本质。所谓关联思维,指通过对偶、象征、隐喻、类比或类联、感应等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战国中晚期,阴阳关联思维和五行关联思维成为主要模式。关联思维产生很早,且模式多种多样,它是由盖天说的宇宙观所决定的。狭义的阴阳五行关联思维模式的形成不晚于战国中期。时令说和月令说都建立在阴阳五行关联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其代表作分别为《管子·四时》和《吕氏春秋·十二月纪》。时令说和月令说都建构了一幅宏大的世界图景,后者尤为繁复。就目的来看,这两种学说均以天人和谐及万物和生为指向,其基本动机在于告诫人君“务时寄政”,以配合万物的“和生”。除了关联思维,阴阳五行学说还包括系统思维。作为思维方式和哲学观,阴阳五行学说在当代仍深具理论价值。

    2024年01期 6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9K]
  • 关怀伦理视角下的《孟子》“孺子入井”章诠释

    李明书;

    《孟子》“孺子入井”一章的内容涉及孟子思想的核心观点,历来的诠释非常丰富。这一章以“四端”中的“恻隐之心”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也是君王可以有效治理天下的充分且必要条件。传统注解多将四端解释为情感的表现,但当代引入西方伦理学探讨儒家伦理之后,则产生了不同视角的诠释,如义务论、美德论、角色伦理学、示范伦理学、关怀伦理学等各种理论均曾以各自的视角解释这一章的意义,而其中只有关怀伦理学是以人的自然情感作为道德行为的根源,与恻隐之心的文本脉络以及历代注解最为接近。从中西比较哲学的发展脉络而言,关怀伦理学的视角可较为完整且融贯地诠释《孟子》“孺子入井”章。

    2024年01期 7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外国哲学

  • 论“一‘是’到底论”及其意义

    王路;

    陈康、贺麟、熊伟等众多哲学前辈对“being”一词提出不同翻译和理解,包括“是”“有”“在”等,这表明了他们对“存在”这一译语的态度,认识到这一译法有问题。然而,尽管前辈提出“是”并谈论“是”的翻译,但是他们的观点不能被称为一“是”到底论。采用和谈论“是”的翻译与一“是”到底论还是有根本性区别的。前辈的工作表现出哲学研究的进步,也体现出质疑、批判和进取精神。应该充分认识前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继承和发扬前辈的批判精神。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一“是”到底论是对前辈工作的继续和发展,是哲学研究的进步,因而是有意义的。

    2024年01期 87-96+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 普遍主义的迷思及“出路”

    王齐;

    哲学是一门普遍性的学问,但因近代以来东西方在经济、政治发展步调上的差距,哲学普遍主义往往与欧洲中心主义捆绑在一起,令普遍主义的问题进一步复杂化。法国当代哲学家巴迪欧曾试图寻找普遍主义的基础,他构想出了一个“去中心化”的、平等的、包容差异和偶然性的保罗普遍主义方案,为厘清环绕普遍主义的迷思提供了指南,但也揭示了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而催生了建设有效的普遍主义的迫切性。有效的普遍主义有三条要义:去除“中心”,自带和能够生成批判性的“元文本”,树立复数的、多元兼容性的普遍主义。多元兼容性的普遍主义是方法论,是哲学的未来“定向”。在此“定向”之下做哲学,需要摒弃东西方的对立和“中心”转移的思维定势,在一个打破时空界限的思想场域中,在包容和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在不停歇地进行平等对话的进程中,对多元的普遍主义哲学进行重组、改进和再创造,经过反复的思想试验,最终使参与对话的各方都得到改变。

    2024年01期 97-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 德国观念论的二次发动——莱茵霍尔德的表象理论及其转折作用

    贾红雨;

    表象理论虽从批判哲学的表象概念出发,但就其目标而言,即把表象提升为唯一的基础并由此建构哲学体系,它则完全不同于后者,而这种不同实际上开启了康德之后德国观念论的新征程。因而本文的主要任务在于呈现:第一,表象理论不同于批判哲学的根本追求;第二,表象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面临的基本问题;第三,表象理论遭遇的核心批评及其对康德之后德国观念论的意义。

    2024年01期 104-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3K]

美学

  • 可识别与不可识别:关于艺术本体论问题的争论

    彭锋;

    在当代艺术哲学中,古德曼以强调艺术作品的可识别性著称。丹托则针锋相对,提出决定某物之为艺术的东西是不可识别的理论。马戈利斯另辟蹊径,指出丹托和古德曼犯了同样的错误,都是在二分的本体论框架中来处理艺术身份问题。马戈利斯认为,艺术身份问题的妥善解决需要一种突破二分本体论框架的文化实在论或文化形上学,这一主张使其与中国哲学和美学的对话成为可能。

    2024年01期 115-124+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 哲学研究杂志社2024年度重点选题

    <正>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哲学研究杂志社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学术导向、价值取向,以现实问题带动基础理论研究,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和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下辖《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中国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年鉴》等期刊,守正创新、开拓进取,将2024年度重点选题胪列如下:

    2024年01期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3K]
  • 哲学研究杂志社2024年出版期刊介绍

    <正>《哲学研究》(月刊)是全国性的哲学专业理论刊物。它发表哲学各学科的原创性成果,对重要的哲学问题开展讨论,对各种现实问题进行哲学反思、探讨;反映国内外哲学动态,发表对哲学研究的方向、状况的评论,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文章。每月25日出版。每册大16开本128面,定价50元,全年60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201,国外代号:M15。

    2024年01期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