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研究

  •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特质、根脉与精神动力——以德性与理性的关系为视角

    杨柳新;

    从德性与理性的关系来看,人类文明形态大体可以分为“德性文明”和“理性文明”两种类型。当代中国日生日成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根本特质上属于德性文明;从历史文化根脉来看,是数千年来生生不息的中华传统德性文明“旧邦新命”的新生面;从精神动力来看,来自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华传统德性文明在根本特质上古今一贯,在文化根脉和人文精神上源流相续,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命运上一脉相承。然而,人类文明新形态并非简单“复活”或“复归”中华传统德性文明,而是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意义上的“文明更新”。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道义和真理双重意义上的人类新启蒙和新觉醒的力量,典范性地昭示着人类从理性文明向德性文明转型跃升的新方向。

    2024年02期 5-1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0K]

马克思主义哲学

  • 对于“事物本身的逻辑”之追问——《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表现”问题

    吴猛;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揭示并拆解了黑格尔国家哲学中的“表现”机制,也即黑格尔何以可能将市民社会处理为由于无法通过自身获得意义因而必须被政治国家统摄在一个由“现实的观念”即绝对精神所推动并作为其“表现”的关系整体中。马克思的讨论包括三个层面: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为何无法仅凭自身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市民社会本身究竟有无可能获得自身的意义。马克思在这一工作中开启了对于“事物本身的逻辑”的追问,其基本形式是对“事物与自身的关系”的分析也即意义分析,其基本成果是在传统的法权主体与道德主体框架之外发现了进行自我规定并获得自身特有的历史性存在方式的意义主体。这是马克思以意识形态批判的方式探讨历史性之建构问题的初次尝试,具有深远理论意义。

    2024年02期 16-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物自体与“历史先验”:康德与索恩-雷特尔的复合性关联

    王榕;

    对于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而言,物自体仍然是一个难题。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任务是探求理论和实践的特定的历史关系,而考察物自体从理论理性到实践理性的含义转化恰恰为此奠定了基础。康德认为实践理性具有优先性,所以物自体的实在性首先指向作为社会总体的现实性,但他的分析仍然停留在观念论中。马克思曾尝试解密物自体,并将“实践理性的优先性”转换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索恩-雷特尔通过阐发“现实抽象”,丰富了该论断的内涵,表明认识的基础不是先验主体的综合,而是由商品交换作为社会构序功能而形成的社会综合,后者在最普遍的意义上被称为“历史先验”。然而,用“历史先验”取代“社会存在”,虽然推进了马克思对物自体的“解密”,却忽略了政治经济学批判所指明的历史特殊性,反而回到了康德先验哲学的语境中,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

    2024年02期 2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 “马克思-皮凯蒂之问”: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路径澄明及当代回应

    包炜杰;

    共同富裕是一个重大的现实理论问题,并在经济思想史上通过“马克思-皮凯蒂之问”表现出对财富分配失衡原因及其解决方案的追问。皮凯蒂的解决方案表明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能真正触及共同富裕,也反映了西方世界对于财富分配议题的主流倾向,即“就分配而言分配”。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阐释路径表现在“破”与“立”两个方面:一方面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财富积累与贫困积累的悖论根源,论证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共同富裕的不可能性;另一方面从“生产一般”“生产关系”“生产目的”等方面进一步阐发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基本观点并呈现“就生产而言分配”的根本出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实践,既与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一脉相承,又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坚持高质量发展,通过驾驭资本等具体方式回答了“马克思-皮凯蒂之问”。

    2024年02期 3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中国哲学

  • 作为“因是”的齐物——以《齐物论》之“是”为中心的阐释

    王玉彬;

    《齐物论》中的“是”是解读庄子齐物思想的关键词。“是”有三种含义:“尽然之是”阐述了万物的一体共在,“彼是之是”体现了万物的个体自在,“自是之是”彰显了人的主体存在。“自是之是”既是人类生存的理性基础,也有本质化为“果是”、普遍化为“同是”的倾向,世界和生活的本朴状态正是在“果是”对“彼是之是”的取代、“同是”对“尽然之是”的侵占中逐渐丧失的。以此为基础,庄子提出了作为“因是”的齐物观念,意在通过“因彼是之是”而尊重多元之他者,通过“因尽然之是”而守护一体之万物,以期开出一种万物在其中均可“因自是之是”的逍遥之境。庄子的齐物思想并非带有神秘化倾向的相对主义认识论,而是体现了以成就自我、尊重他者、通达外物为旨归的观物视域与应物精神。

    2024年02期 46-5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 宋代儒佛之辩的逻辑演进

    李春颖;

    宋代儒佛之辩主要包含以“实有”或“实理”对治“空”这两个方面。以“实有”对治“空”主要以北宋儒者二程、张载为代表,其中二程以价值立场批判佛教之“空”,张载则以太虚实有驳斥佛教之“空”。中国佛教拥有完备精深的心性论,释氏会通儒佛时实际是以佛为本、以儒为末,以佛为体、以儒为用。因此随着宋代理学体系逐步完善,以朱子为代表的理学家必然从更深层面回应和攻击佛教,即以天理之“实”驳斥佛理之“空”。如何理解现实世界的体用问题,如何理解世界及其本根的问题,是朱子辟佛的重点,也是儒佛之间最根本、最激烈的矛盾点。儒家“实理”作为形而上本体,根植于现实世界有序运转的事事物物,是从本体层面对现实世界的奠基。佛教之空则认为一切有为法没有自性,需破除物执与我执,才能达致生死不染、去住自由的境界。

    2024年02期 56-6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 湛甘泉的万物一体思想——兼谈心学万物一体论的两种形态

    魏鹤立;

    在湛甘泉与王阳明的学术交往中,万物一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命题,学界对王阳明的万物一体思想有过充分的研究,而对湛甘泉的万物一体学说关注较少。王阳明侧重从主体良知的角度理解万物一体,十分重视良知发用与感应之几,由此说明万物一体的实现方式与实践可能,这是一种强调主体性、重视境界论的思路。湛甘泉的万物一体思想更加重视一气流行下的自然延伸和扩展,用“气”所带来的普遍性及其所具有的贯通、感通等特质说明万物一体何以可能,这种理论进路更偏重对存有的状态进行说明和体会。在湛甘泉的思想中,正是由于万物一体,所以可以随处体认天理,一气流行和天理呈显是一体的,由此也能理解他与王阳明在“心”“物”问题上的争论。

    2024年02期 6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 理学“以公言仁”的理论实质及其现代价值

    陈苏珍;

    “以公言仁”诠释出理学天人共同体视域下的正义观。宋儒程颐直言“公最近仁”,而程颢与阳明言仁皆可上溯至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共同体思想。朱子则将万物同一性诉诸于“理”的终极实在,将“仁”诠释为万物皆备之“公共底道理”,并导向存天理之公与去人欲之私的修身工夫,及至王阳明将仁阐发为能断是非善恶的价值尺度。从朱、王对北宋仁论的回应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道学在处理美德与正义的关系中隐含的理论脉络,即由“以公言仁”所展现出的普适义和不偏私的公正性。这贯通了对传统儒学“天人合一”至道学“万物一体”的理解,其实质不仅在于说“理”也在于言“仁”。“仁”的公共性特征与普遍性意义的开显丰富了新时代道德建设的传统思想文化资源。

    2024年02期 7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外国哲学

  • 德国浪漫派反讽理论的危机与主体性哲学的困境

    陈艳波;

    反讽理论是德国浪漫派思想的核心,是其克服现实世界的异化状态、实现世界“浪漫化”的重要方法和步骤。反讽理论意图将对象转变为主体的一部分以消灭对象的有限性和揭示对象本质的精神性,进而实现主体和对象在无限精神中的统一。然而,反讽理论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危机,它一方面需要以主体与对象的对立关系为前提才能得以启动,另一方面又以消灭这种对立关系为目的。反讽理论的危机根源于近代主体性哲学的根本致思方式,即使事物站立于主体面前并表象为对象的主体表象活动。因此,德国浪漫派反讽理论的危机实质上也是近代主体性哲学理论困境的一种表达。反讽理论的危机所揭示的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困境在黑格尔哲学中得到更为充分的呈现。

    2024年02期 86-9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 隐匿与显白——论施莱尔马赫对斯宾诺莎主义的批判性继承与改造

    闻骏;

    建构“大全一体”的形而上学体系是后康德时代德国唯心论哲学的普遍理论追求,由近代“泛神论之争”所引发的斯宾诺莎主义复兴,为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理论背景与思想助推。施莱尔马赫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固然离不开康德批判哲学的洗礼与早期德国浪漫派的浸染;另一方面,与同时代的谢林、黑格尔等人一样,对斯宾诺莎主义的批判性继承与改造恰恰构成其思想形成与发展的隐匿线索。正是循着这一思想暗线,施莱尔马赫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无限与有限、整全与个体之间的辩证综合,从而建构起统一的有机一元论体系,有力地推进了近代德国唯心论哲学的发展。

    2024年02期 97-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9K]
  • 实践诠释学的两条路径——在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之间

    王宏健;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提出的哲学诠释学发源于早期海德格尔的实际性诠释学,但又与海德格尔有着突出“存在论兴趣”的诠释学进路有着明显差异。就其共同的实践取向和实行特征而言,二者可以被称为实践诠释学的两条路径。伽达默尔的实践诠释学首先是一门对话诠释学,它在海德格尔的自身诠释学的基础上又超越了后者,强调自身与他者之间的辩证运动和视域融合。同时,它旨在重建传统的正当性,将与传承物的照面作为理解得以发生的可能性条件。然而,伽达默尔对他者和传统的诠释学重建的根本动因与海德格尔对存在论面向的强调是一致的,它们都源于实践诠释学的普遍性要求。实践诠释学的根本特征在于对普遍性的重建,亦即建立一种具体的、历史性的普遍性。

    2024年02期 108-117+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政治哲学

  • 罗尔斯的证成观念:辩证法与循环问题的解决

    黎宇清;

    罗尔斯正义理论在总的论证结构和诸多具体论证上呈现出从假设性前提出发又返回对前提的论证的循环特征,因而招致诸多循环论的指责。事实上,罗尔斯是基于道德理论的独立性为道德理论设计了专门的论证方法:从假设性前提出发、以反思均衡为运行机制、诉诸可接受性而非真理性的证成。证成是一个通过反思均衡不断肯定假设性前提中的合理成分以达到结论,再借由结论回返确证前提的过程,这明显受到作为一种逻辑思维形式的辩证法的影响。由于辩证逻辑暗含对形式逻辑的批判,因此证成的辩证法特征提醒我们:不应简单地以形式逻辑为标准将作为证成的论证斥责为循环论。

    2024年02期 118-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 哲学研究杂志社2024年出版期刊介绍

    <正>《哲学研究》(月刊)是全国性的哲学专业理论刊物。它发表哲学各学科的原创性成果,对重要的哲学问题开展讨论,对各种现实问题进行哲学反思、探讨;反映国内外哲学动态,发表对哲学研究的方向、状况的评论,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文章。每月25日出版。每册大16开本128面,定价50元,全年60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201,国外代号:M15。

    2024年02期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