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

  • 重解历史的必然性——论齐泽克对《历史与阶级意识》的重新解读

    张双利;

    <正>一、引言:《历史与阶级意识》与"历史的必然性"问题众所周知,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上,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奠基性的文本,它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资源。临近上个世纪末,人们关于《历史与阶级意识》又有了新的发现:研究者们在对卢卡奇于苏联期间的所有未发表的文字材料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发现了另外一个重要文本——《尾随主义与辩证法》(Tailism and the Dialectic)。该文本写作于1925年或1926年,卢卡奇在其中对《历史与阶级意识》进行了明确的辩护,这说明他直至那时还依然坚持《历史与

    2013年03期 3-10+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 论马克思与黑格尔美学之关系——兼议《新亚美利加百科全书》“美学条目”的作者问题

    妥建清;杨庙平;

    <正>美国学者德纳曾在1857年4、5月间致信马克思,邀请马克思为其编著的《新亚美利加百科全书》撰写一批条目,其中就包括美学条目。关于马克思是否撰写此一美学条目,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界聚讼不已的问题。国内外学者中大多对此持否定态度,多以该美学条目的思想并非马克思主义、原文底稿也不见于马克思的手稿等原因,而认定其非为马克思所作,其中尤以美国学者雷纳·韦勒

    2013年03期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 唯物辩证法和形式逻辑的关系——重评20世纪30年代、50年代的主要观点

    单继刚;

    <正>中国哲学界关于辩证法与形式逻辑关系的争论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在这段时间里,形式逻辑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分支也越来越多,但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关于思维规律的研究越来越被排斥到边缘地位。与形式逻辑相比,辩证法几乎没有什么重要进展,并且也早已失去了改造前者的雄心壮志,两者间形成井水不犯河水之势。但这并不见得是好事,因为离开了辩证法,形式逻辑有可能走向

    2013年03期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 治水社会与东方专制主义的互动逻辑——基于马克思与魏特夫的比较视角

    涂成林;

    <正>在西方世界,魏特夫是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东方问题专家。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早期核心成员,他早年对马克思的思想有过深入研究;曾经担任德共中央委员以及蹲过法西斯纳粹监狱的特殊经历,也使他在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因为对苏德条约绝望使魏特夫脱离德共移居美国,专注于马克思理论与东方问题研究,这使其学术思想和政治取向发生了颠覆性变化。魏特夫的《东

    2013年03期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 略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徐斌;

    <正>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研究遭遇了很多问题,不断受到各种理论质疑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发展的实践检验,这其中既有马克思主义追随者的曲解、误解,也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肢解、不解,还有现代西方各种思潮的消解。尤其在市场经济社会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受到普遍冷落,被边缘化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了,不能解决当前问题了;有人发出了"马克思主义破产论",认为世界进入趋同的时代,资本主义已经成了"历史的终点"。

    2013年03期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 实践与人的发展

    郭大俊;刘之扬;

    <正>马克思创立的科学实践观使传统人学理论发生了根本变革,它从实践的角度考察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的需要及其实现、人的社会关系的形成及发展、人的个性自由的发展等问题,从而提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1.实践与人的发展马克思把人的发展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

    2013年03期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中国哲学

  • 王阳明三教之判中的五个向度

    陈立胜;

    <正>理学家多有早年泛滥词章、出入佛老而后反求六经、归宗儒门的共同人生轨迹。归宗认祖、卓然自立的大儒们反过来对佛老二教总是要进行一番"清算","三教之判"遂成为理学家运思的共同主题。不过,宋儒多严守三教界限,横渠、明道、伊川、晦翁均有力辟佛老之言,而有明一代,阳明心学一系在三教关系上则多持融通、调和立场。那么,心学一系调和三教,个中缘由何在?

    2013年03期 39-4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 梦与庄子哲学——释《庄子》中的五个“梦”境

    李振纲;

    <正>著名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人、《梦的解析》一书的作者弗洛伊德曾这样描述"梦"在古代人精神生活中的影响,他说:"就我们所知,古人都以为梦有重大的意义和实际的价值;他们都从梦里寻求将来的预兆。古代希腊人和其他东方民族出兵时必带一详梦者,好像今日出兵时必定带侦察员来刺探敌情一样。亚历山大大帝出兵时,最著名的详梦者都在营里。"(弗洛伊德,第59页)"梦"对古代

    2013年03期 47-5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 《大学》体道之辨——宋明儒关于“格、致、诚、正”的不同解释理路

    陈海红;

    <正>宋明时期的理学家,殚精竭虑思考世界的真相、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理想,他们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最终发展到了对形上本体的探索:何为世界的本原,如何达致这一本原(本体)。这样的思考和讨论不仅贯穿于理学发展的始终,还以学术化的方式得到了呈现。从学术发展史来说,一个能够在内

    2013年03期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 论儒家的身体观及其修身之道

    韩星;

    <正>当代西方哲学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型中,有一个明显的趋向,即从形而上转向形而下,从思辨世界转向生活世界,从意识哲学转向身体哲学;"身体"成为审视世界和思想言说的一个重要视角,如出现了"身体现象学"、"身体伦理学"和"身体美学"等等。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当代哲学该怎样应对这种身体转向?目前国内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方当代哲学的身体转向是中国哲学研究范

    2013年03期 61-6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外国哲学

  • 没有超越的“超越”——与陈波教授商榷

    王路;

    <正>陈波教授在《哲学研究》撰文对弗雷格的"思想"提出严厉批评。(《超越弗雷格的"第三域"神话》,见《哲学研究》2012年第2期。以下简称"《超越》",引文只注页码)他把弗雷格关于思想的论述概括为10个论题,认为它"是一个患了癌症的机体"(第70页),这使我想起30年前贝克和哈克对弗雷格的批评:弗雷格的哲学含混、不一致,自相矛盾无法弥补;弗雷格的思想基础是腐烂的

    2013年03期 69-7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K]
  • 基于论证结构分析的怀疑论问题诊断——兼论反怀疑论的可能路径

    阳建国;

    <正>一、怀疑论论证的两种形式在当代英美知识论中,公认的怀疑论论证有两种:不充分决定性(underdetermination)论证和闭合(closure)论证。1.不充分决定性论证令"O"表示一个通常我们会认为自己知道的命题(如我有两只手),"SH"表示一个恰当选择的怀疑论假设(如我是一个缸中之脑),不充分决定性论证可大致表示如下:

    2013年03期 80-8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 阿奎那的问题类型论及其意义

    董尚文;

    <正>提问是属人的一项基本探索活动,唯有人才能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人的提问活动展现的是人与生存于其中的生活世界的一种对话关系,是人试图揭示世界以及其自身存在状况的一种求知活动。这种求知活动并非简单地意味着被询问的对象世界向提问者呈现出隐秘性和未知性,而是同时也开显了提问者自身的存在状况的有限性。在任何提问活动中,一方面提问者把对象世

    2013年03期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 从实体到间性:一种形而上学思维的范式转换

    李金辉;

    <正>间性这个概念在哲学史上一直受到忽视,即使受到关注也是将它作为实体 ( 主体) 的属性,间性概念自身存在的独立性被抹杀了。本文认为间性是存在的实事,存在就是间性的存在而不是 "实体"或主体的存在。间性是一种不断生成、不断变易的存在论的矛盾关系,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都处在这种矛盾关系中,表现为一种间性存在。对间性存在论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摆脱实体论的、原

    2013年03期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宗教哲学

  • 康德的“至善”与《判断力批判》的宗教哲学含义

    赵广明;

    <正>至善(das hchste Gut)是从康德道德哲学通向其道德宗教的契机,如何理解这个契机,会导致对其宗教哲学不同的理解。一般而言,康德批判哲学把自由置于空前的高度,并由此确立基于理性自由的宗教哲学。但康德至善思想的精髓在于,自然应该和自由一样成为批判哲学的目的,而且是同一个目的;自由与自然的协调与同一才是上帝概念的真实寓意,这个意义上的上帝既非传统宗教之上

    2013年03期 97-10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科学哲学

  • 理论的结构与科学的模型——从语法进路到语义进路再到语用进路

    齐磊磊;张华夏;

    <正>逻辑经验主义对科学理论的结构的观点,自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一直是科学哲学的中心论题,被称为科学哲学的"公认观点"(received view)。直到现在,我们许多大学的科学哲学课程或自然辩证法课程都不加批判地沿用这种观点。这种观点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以及它是怎样衰落和被取代的,了解这些情况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现在关于科学理论结构的研究,伴随着科学模型的研究已经有

    2013年03期 107-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0K]

逻辑学

  • 布兰顿推理论的整体论取向及其问题

    武庆荣;何向东;

    <正>推理论(inferentialism)是布兰顿(R.Brandom)理论体系的核心。推理论与传统表征语义理论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采用从上而下的(up-down)语义解释顺序,二是以整体论为取向对概念的本质进行说明。(Brandom,2000,pp.12-16.下引布兰顿的文献仅标注年份和页码)布兰顿的整体论进路是其超越传统语义解释、建构独特理论体系的关键。然而,推理论及其整体论取向不仅受到来自福多(J.Fodor)等人以组合性(compositionality)为武器的批判,而且面临一大难题:交

    2013年03期 116-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动态

  • 中国俄罗斯哲学研讨会(2012)综述

    毕芙蓉;李涛;

    <正>2012年9月5日—14日,应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邀请,以学部委员李景源为团长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代表团赴俄罗斯莫斯科、圣彼得堡进行了学术访问,中俄两国学者就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和未来走向、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1.当代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状况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条件

    2013年03期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