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哲学·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哲学阐释

  • 深刻把握和更好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张东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对“六个必须坚持”进行深入研究阐释,深刻把握和更好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对于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023年05期 5-1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马克思主义哲学

  • 论政治经济学的“辩证法纠缠”——从斯密、蒲鲁东到马克思

    王时中;

    斯密与曼德维尔围绕“社会”的“自然性”与“人为性”所展开的分歧,表明“政治经济学”无法摆脱“辩证法”的纠缠。蒲鲁东应用“黑格尔辩证法”来调和“政治经济学”与“社会主义”,不仅没有达到他所批判的对象的水平,反而将“社会”神秘化了。与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辩证法”不同,马克思所展开的“否定辩证法”既是对“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也是对“黑格尔辩证法”与“旧的形而上学方法”的批判,还是对“空想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修正主义”的批判。马克思以“否定辩证法”展开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开辟了“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先河。

    2023年05期 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金融资本主义批判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

    康翟;

    金融资本主义的兴起一方面削弱了实体经济的利润率并加剧了经济危机趋势,另一方面也重塑了经济危机的当代表现形式、演变路径及结果。货币危机、金融危机取代生产过剩危机成为新的经济危机主导形式。这使得以产业资本积累矛盾及其危机为关注焦点的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遭遇了解释力不足的困境。重构一种逻辑一贯并能够解释当代金融资本主义危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不仅需要以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为核心建立一种新的综合,而且需要把货币、信用和金融因素纳入到这一理论中来。

    2023年05期 25-3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唯物史观中的目的论问题:基于问题史的考察

    任劭婷;

    唯物史观与历史目的论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受固有研究模式的隐性桎梏,这一问题的讨论始终未能充分展开。在传统解释框架下,历史目的论往往被化约为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处于天然的敌对位置。受此影响,相关研究长期过度依赖《神圣家族》中批评唯心主义历史目的论的文本片段,并将之泛化为对一切历史目的论形态的批评。有鉴于此,在唯物史观与历史目的论关系问题史考察的基础上,仔细勘定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不同形态的目的论就显得尤为重要。青年马克思的哲学目的论是一次对黑格尔历史目的论的不成功的颠倒,但随着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深入,马克思重新在双重意义上确认了历史目的论的合理意义,即资本主义的超验目的论和作为方法论的唯物主义目的论。

    2023年05期 34-4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中国哲学

  • 两种“陌生人”:儒家人际伦理面对的现代性错置

    程乐松;

    从儒家人际伦理面对的“陌生人”问题出发,梳理陌生人、陌生感与陌生人社会的内涵差异,强调存在两种需要严格区分的“陌生人”:即社会交往和日常经验中的陌生人,以及基于现代性筹划的、抽象的“陌生人”,进而提出儒家面临的这一理论难题可能源自对问题的误解和错置。一方面,在生活经验的现实中将“陌生人”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经验和社会生活现象加以分析,从日常经验到自我认知分析“陌生人”何以是一个动态的“去陌生化”的过程,明确“陌生人”问题在社会交往的实践中始终具有情境性和当下性。另一方面,分析“陌生人社会”背后的现代性筹划和对公共性的扩张,说明现代意义上的“陌生人”是概念性的抽象和现代性的设置,而儒家人际伦理混淆了两个不同层次和视角的问题,是一种基于误解的错置。

    2023年05期 4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章太炎“原儒”及其儒学与经学之辨

    黄燕强;

    “原儒”是一个古老的思想议题,相对于传统儒者的“即道原儒”方法,章太炎从语文学角度考证“儒”的字源义,及“儒”的原初身份,论证三科之“儒”的演变脉络,据此说明儒学的本源及其与孔子和六经的关系,进而辨析儒学与经学的异同。《原儒》是一篇兼具考据与义理的作品。就考据层面言,它体现了章太炎治学主求是的宗旨;就义理层面言,它透露了章氏对康有为儒教论的反省,及其对传统儒学、乃至国学的现代性转型的思考。考据方法旨在求真,义理探求意在救俗,《原儒》蕴含“真”与“俗”的双重义谛,从“真俗”的维度来把握此文的主旨,更能凸显其在国族与文化的转型期中,所具有的学术思想史意义。

    2023年05期 54-6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 仁爱观念的兴起与“人”的互助

    向世陵;

    自然选择和人类互助推动着文明发展和“仁爱”观念的兴起。人因“安利”而结群,因仁爱而善群,“善相感通之德”促成了善群的人类自强和壮大。“心之所同然”既是伦理过程,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信守承诺而维系合作关系的爱的交往,有益于人类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基于交换的经济基础,仁爱的精神随着互惠互助而生长和传扬。作为一种共生性依附的父母、子女间最初“情感一体化”的自然合一状态必然被扬弃,并被提升为一种彼此承认的义务和要求。承认对方的独立性,正是爱的关系能够正常延续的基础。爱就是一种对所有人而非某个特殊人的倾向性,是对整个世界的态度。每一方都在他者中直观到自身。在道德的承认前,人类社会就已经通过不断关联的兄弟关系实际存在。“人人皆兄弟”实际表现为一种更包容的“大海般的”自我感受和“与宇宙的同一”。

    2023年05期 6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朱子论“命”:形态、结构与性质

    冯兵;

    “命”的观念在传统社会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朱熹的命论具有“动-静”双重形态与“理-气”二元结构。静态层面的命“以理言”,为分殊之理,具本体论意义;动态层面的命主要是“以气言”,体现的是宇宙万物的创生机制与原理,具生成论意义。而生成论是朱熹命论最基本的性质。在“理-气”二元结构中,由于现实层面往往“气强理弱”,命之造物就存在偶然性与多元性;又因终极层面必然“理为气本”,命之造物亦有必然性和统一性,世界遂由此显得多元又有序。同时朱熹还通过对命定论的辩证分析,将命又纳入工夫论范畴,使“圣人可学而至”成为可能,从而赋予了传统命论以更充分的积极意义。

    2023年05期 7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外国哲学

  • 逻辑常项问题——从金岳霖的观点看

    刘新文;

    对“什么是逻辑”这个一般性问题的研究,当前的逻辑哲学讨论往往围绕逻辑常项问题来进行,逻辑常项问题研究中的焦点是1986年发表的塔尔斯基论题,但这个论题中隐藏着循环性。金岳霖在1927年提出,“相信逻辑是很便利的,至少比不相信逻辑更便利”;这个论题可以用来解释塔尔斯基论题在形而上学上的实用主义预设所带来的循环性。在1948年完成、1983年正式出版的《知识论》中,金岳霖明确认为逻辑常项不是完全消极的,因此不是先天的;而在20世纪50、60年代完成、1988年正式出版的《罗素哲学》中,他进一步提出,逻辑常项是有客观基础的。由于逻辑是先天的,这些工作所支持的论点是:接受论证的逻辑有效性由其形式所确定,但质疑逻辑常项在这种确定中的核心性。

    2023年05期 8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 胡塞尔与概念论

    郑辟瑞;

    近些年来,在胡塞尔研究学界,麦克道威尔引发的概念论/非概念论之争引起了胡塞尔学者的极大兴趣,关于“应当以概念论的方式还是非概念论的方式来解读胡塞尔”的争论持续进行着。在《当代现象学导论》中,非概念论解读的代表人物瓦尔特·霍普总结了他对概念论的批评意见,他的批评不仅限于胡塞尔的概念论因素,也涉及一般的概念论。本文将为对胡塞尔的概念论解读作出辩护,首先概述并且回应霍普对概念论的具体批评,之后将焦点聚集在对胡塞尔的“充实的意义”概念的理解之上。“充实的意义”是胡塞尔概念论认识论中的核心概念。一方面,它是意指的含义在直观中的实现,承担着对符号行为进行充实的角色,在充实过程中,它替代了意指的含义,同时并未丧失直观行为的概念性特征;另一方面,在直观行为中,概念内容与非概念内容构成直观的完整内容,正是此完整内容承担了认知角色。本文最终表明,胡塞尔的“充实的意义”概念使得一种更为精致的概念论得以可能。

    2023年05期 96-10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 原因与动机——胡塞尔对解释多元论的论证

    刘畅;

    解释多元论主张科学解释的类型多样性。胡塞尔从本体论角度对这一主张进行了论证。胡塞尔的论证首先依据在本体论意义上对两类关系的区分,即因果关系和动机引发。它们分别是自然和精神这两个区域的构成性法则。此外,胡塞尔的论证还依赖于一种关于科学解释的形而上学观点,即解释实在论。此种观点认为科学解释的可靠性有赖于实在。胡塞尔的论证策略反映了他在多个层面上对多元论的偏好。

    2023年05期 106-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先验自我的二重化:莱茵霍尔德哲学视域下的早期谢林表象能力学说研究(1794)

    倪逸偲;

    为了解决康德理论哲学中的自我意识疑难,莱茵霍尔德于1789年提出了“表象能力”概念,进而实现了唯心论哲学在先验自我本原问题上的关键转折。1794年,谢林在手稿《蒂迈欧评注》中批判性地将莱茵霍尔德的“表象能力”概念与柏拉图的“因果性”学说以及康德的范畴理论融合起来。谢林的目的是,将“表象能力”重解为先验自我的二重化原初自我活动,同时为自我与世界奠定了存在论基础,在德国唯心论发展史上首次正面为作为本原的先验自我奠定基础,这也证明了谢林先验哲学从最开端处便具备着完全独立于费希特先验哲学的内在理路。

    2023年05期 117-127+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6K]

  • 哲学研究杂志社2023年出版期刊介绍

    <正>《哲学研究》(月刊)是全国性的哲学专业理论刊物。它发表哲学各学科的原创性成果,对重要的哲学问题开展讨论,对各种现实问题进行哲学反思、探讨;反映国内外哲学动态,发表对哲学研究的方向、状况的评论,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文章。每月25日出版。每册大16开本128面,定价50元,全年60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201,国外代号:M15。

    2023年05期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