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乐松;
从儒家人际伦理面对的“陌生人”问题出发,梳理陌生人、陌生感与陌生人社会的内涵差异,强调存在两种需要严格区分的“陌生人”:即社会交往和日常经验中的陌生人,以及基于现代性筹划的、抽象的“陌生人”,进而提出儒家面临的这一理论难题可能源自对问题的误解和错置。一方面,在生活经验的现实中将“陌生人”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经验和社会生活现象加以分析,从日常经验到自我认知分析“陌生人”何以是一个动态的“去陌生化”的过程,明确“陌生人”问题在社会交往的实践中始终具有情境性和当下性。另一方面,分析“陌生人社会”背后的现代性筹划和对公共性的扩张,说明现代意义上的“陌生人”是概念性的抽象和现代性的设置,而儒家人际伦理混淆了两个不同层次和视角的问题,是一种基于误解的错置。
2023年05期 4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黄燕强;
“原儒”是一个古老的思想议题,相对于传统儒者的“即道原儒”方法,章太炎从语文学角度考证“儒”的字源义,及“儒”的原初身份,论证三科之“儒”的演变脉络,据此说明儒学的本源及其与孔子和六经的关系,进而辨析儒学与经学的异同。《原儒》是一篇兼具考据与义理的作品。就考据层面言,它体现了章太炎治学主求是的宗旨;就义理层面言,它透露了章氏对康有为儒教论的反省,及其对传统儒学、乃至国学的现代性转型的思考。考据方法旨在求真,义理探求意在救俗,《原儒》蕴含“真”与“俗”的双重义谛,从“真俗”的维度来把握此文的主旨,更能凸显其在国族与文化的转型期中,所具有的学术思想史意义。
2023年05期 54-6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 向世陵;
自然选择和人类互助推动着文明发展和“仁爱”观念的兴起。人因“安利”而结群,因仁爱而善群,“善相感通之德”促成了善群的人类自强和壮大。“心之所同然”既是伦理过程,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信守承诺而维系合作关系的爱的交往,有益于人类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基于交换的经济基础,仁爱的精神随着互惠互助而生长和传扬。作为一种共生性依附的父母、子女间最初“情感一体化”的自然合一状态必然被扬弃,并被提升为一种彼此承认的义务和要求。承认对方的独立性,正是爱的关系能够正常延续的基础。爱就是一种对所有人而非某个特殊人的倾向性,是对整个世界的态度。每一方都在他者中直观到自身。在道德的承认前,人类社会就已经通过不断关联的兄弟关系实际存在。“人人皆兄弟”实际表现为一种更包容的“大海般的”自我感受和“与宇宙的同一”。
2023年05期 6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冯兵;
“命”的观念在传统社会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朱熹的命论具有“动-静”双重形态与“理-气”二元结构。静态层面的命“以理言”,为分殊之理,具本体论意义;动态层面的命主要是“以气言”,体现的是宇宙万物的创生机制与原理,具生成论意义。而生成论是朱熹命论最基本的性质。在“理-气”二元结构中,由于现实层面往往“气强理弱”,命之造物就存在偶然性与多元性;又因终极层面必然“理为气本”,命之造物亦有必然性和统一性,世界遂由此显得多元又有序。同时朱熹还通过对命定论的辩证分析,将命又纳入工夫论范畴,使“圣人可学而至”成为可能,从而赋予了传统命论以更充分的积极意义。
2023年05期 7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