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

  • 哲学创造与阐释的历史变奏及当代启示

    郭湛;刘志洪;

    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中,时常出现创造与阐释相互转换的规律性现象。回顾哲学研究的历程,似乎明显存在着"创造——阐释——创造"或"阐释——创造——阐释"的历史"变奏曲"。这种反复出现的变奏,在哲学研究主体的个体、群体和整体诸层次上不同程度地呈现出来。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也显示出阐释与创造的规律性变换,但目前在总体上处于"阐释多于创造"的状态,甚至隐含着"阐释驱逐创造"的机制。中国哲学当前发展中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乃至困境,呼唤中国哲学共同体认真考量哲学发展中阐释与创造的辩证关系,进而正确地予以对待和处理,以期形成阐释与创造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

    2020年09期 3-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历史唯物主义与信仰精神的革命性变革

    庞立生;

    无神论时代的信仰何以可能,这是极具挑战性的现代精神难题,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必须给予回答的问题。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方面实现了对传统有神论的批判,从而宣告了无神论时代的来临;另一方面实现了对现代虚无主义的批判和克服,拯救了人类的信仰精神。旧唯物主义因缺乏主体意识和内在的超越性,无法承担起守护和捍卫人的崇高的信仰世界的职责和使命。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本身就具有崇高的精神旨趣和信仰追求,它为信仰精神的建构奠定了真实的根基,敞开了信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精神有机统一的共产主义理想,科学地回答了"无神论时代的信仰何以可能"这一精神难题,实现了对传统信仰精神的革命性变革。

    2020年09期 10-1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论马克思早年法学与哲学背景的内在统一——从大学到《莱茵报》时期的人类学视角

    王莅;

    从大学至《莱茵报》时期,法学与哲学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长期发挥着互动作用。一方面,马克思因深化法学研究的需要而转向哲学,大学期间的法学研究计划直接影响到博士论文的选题方向;另一方面,马克思从哲学上确证自我意识原则高于一切之后又因现实需要而返回法学实践中捍卫人的自由,《莱茵报》时期构成了他追寻现实自由的开始。在法学实践与哲学理论的双重影响下,马克思自觉继承并发展了启蒙运动的人本主义理念,并将它具体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统一的人类学视角,此举奠定了马克思学说最根本的人学归旨。

    2020年09期 1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

  • 广松涉关于马克思“人”的概念的解读及其意义

    秦琳;

    广松涉以海德格尔式术语"历史-之中-存在"来阐明马克思"人"的概念。在这一视域中,人是一个历史生成过程,具有特定生产方式的经济社会的规定性,阶级觉悟是实现人类解放的条件和前提。在总体上,广松涉强调,作为唯物主义历史观前提的现实个人乃是处在特定历史关系中改造世界的联合起来的个人,在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中,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自在状态走向自为状态(即自由王国)。在现代社会,人类解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自觉的联合打破资产阶级社会的物象化结构。基于此,作为历史发展客观趋势的共产主义(自由人联合体)与作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就获得了统一。这种解读对我们坚持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理解人与共同体的关系具有启示意义。

    2020年09期 2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中国哲学

  • 论“本体”的三种含义及其现代混淆

    方朝晖;

    中国古代的"本体"概念,原指本来的形体或存在,后指事物固有的(恰当)样式;可针对一切事物而言,不专对宇宙或万有全体,而且主要在"体用"意义上使用。这种体用义的本体概念,与近代以来学界普遍从宇宙万有的最高决定者、最后本质或终极实在角度所言之本体,有根本区别。中国古代的"道""天理""本无"甚至"良知"(心学中)等范畴虽然可按现代流行用法称为本体(宇宙或万有本体),然而在方法论上它们更接近于世界各大宗教中的本体概念,而未必可称为哲学意义上的本体。混淆三种不同的本体概念,即:(1)体用义本体、(2)宗教义本体、(3)哲学义本体,将中国古代的本体概念不加置疑地当成哲学义本体、并以此说明中国哲学特色,是现代中国学术接受西方学科体系时的错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中国学术的困境。

    2020年09期 38-4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 王阳明“心外无物”思想的内在义蕴及其展开——以“南镇观花”为中心的讨论

    乔清举;

    "南镇观花"中花的色彩的"明白"既是客体的呈现方式,也是主体综合地领悟世界的体知方式。由前者说,"明白"是自然的生机与生意的流溢,是"仁",具有本体性;自后者论,"明白"是人通过"感"建立与世界的多重联系,与世界形成生命共同体。"寂"不是物不存在,而是人对物的存在无感应,物不在人的意义世界之内,不与人构成生命共同体。接着阳明的思路讲,心外无物的义蕴可展开为:(1)"存在应当被感知",即人应当通过感知与物相通,构成意义世界;(2)"存在应当被关切",即人应当让外物成为道德关注的对象,与之构成生命共同体;(3)"存在应当与人为一体",即人应当通过致良知的道德实践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使自身的价值和世界的意义同时得到澄明和提升。"南镇观花"本质上表达的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成为圣人的一条路径,而不是物的存在方式。

    2020年09期 49-5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 邵雍哲学的体用论

    李震;

    邵雍哲学的成就之一在于建构了复杂而系统的体用论。这一理论有严整的结构。一方面,关于事物内部的关系,邵雍以体四用三的形式,界定了事物之整体及其自身当中之为形质性与活动性的因素,表达了对于用与不用的理解;另一方面,关于事物之间的关系,邵雍则以体用对待的形式,从动静、主从、高下、先后等角度说明了体用的复杂含义与事物的多重样态。邵雍的体用论以物为对象,以物理为内容,体现了其观物的哲学宗旨。不同于本体大用的模式,邵雍的理论接续了王弼以来中国哲学固有的体用论的传统,展示了理学初期理论建构的一种方向与可能。

    2020年09期 5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经史、义理学的重建:刘咸炘与中国学术的近代转化

    张凯;

    晚清以降,作为整体的经学系统逐渐瓦解,经学史学化与义理学哲学化成为现代学术体系建立的重要环节,中国学术的整体性被现代分科之学所替代。刘咸炘重新阐释经学、义理学与史学的内涵及其关系,开掘中国传统学术的精义,探寻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出路。刘咸炘会通儒道,提出经学统摄子史,通过道家圆通广大之史观阐发儒家义理的精微之处;儒家义理学以性善为本,因时创制群体原理,在性情与理智、个人与群体之间建立有机系统;人事学意义上的史学在"博学于文"的文史之学与"学为人之道"的义理学之间建立相资为用的能动关系。考察刘咸炘建构推十合一学术系统的宗旨,或能在现代学术的语境中,探索义事兼备、知识与道德相贯通的人文学术系统,为建立中国本位的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提供有效参考。

    2020年09期 6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人工智能的伦理学研究

  • 人工智能伦理建设的目标、任务与路径:六个议题及其依据

    陈小平;

    人工智能伦理建设的必要性已形成全球共识,但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和实现路径仍存在较大分歧,概括为六个议题。本文首先介绍AI的两大类主要技术——强力法和训练法,在此基础上总结AI现有技术的三个特性,作为AI伦理的技术依据。同时,以全球公认的福祉原则作为AI伦理的根本依据。本文立足于这两个依据,阐述AI伦理建设应具有双重目标——同时回答应该和不应该让AI做什么,进而探讨另外五个重要议题:AI的安全底线,AI功能的评价原则,AI治理责任的落实路径,AI主体状况变迁的可能性,以及一种全新的创新模式——公义创新。

    2020年09期 79-87+107+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外国哲学

  • “功能”(Ergon)与“德性”(Aretē)——对《尼各马可伦理学》卷I.7的“功能论证”传统解读的质疑

    魏梁钰;

    本文将论证当代亚里士多德研究者(也包括一些哲学家)对《尼各马可伦理学》"功能论证"的批评主要是基于一种主流的理解(本文称"传统重构")。根据传统重构,亚氏首先并且独立地诉诸他的理论科学来说明人依据其本性所具有的"功能"(ergon),进一步界定好人的ergon是什么,最终得出幸福的定义。本文将通过反思"功能论证"中ergon概念的特性以及ergon和德性(aretē)的关系,论证二者不是相互独立的,并且人的ergon是从政治共同体中有德性的人出发来确定的,由此对该传统重构提出质疑。这种解读也能更有效地回应来自当代研究者对"功能论证"的一些常见批评或质疑。

    2020年09期 8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 存在,历史与自由——谢林晚期哲学的基本问题

    王丁;

    康德之后,德国唯心论致力于将理性自身论证为世界的实体和本原,并将世界的展开论证为理性自身运动的后果,也即致力于构造出一种理性的内在性总体科学。但是这一方案却内在地忽略了这样一个重大问题:世界和理性终归是存在而非不存在,这一事实的动力何在?"为什么毕竟有某物存在,为什么无不存在?"这一问题不仅指向一种后唯心论视野下人们对于存在与自由的更高理解,也让谢林在与近代哲学传统和黑格尔的争辩中超越德国唯心论的理性内在性方案,提出了"逻辑性—否定哲学"和"历史性—肯定哲学"的区分,进而开辟了德国唯心论的新路向。

    2020年09期 98-107+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 论当代科学哲学动态先验论路径的实用主义阐释及其超越的可能性

    贾向桐;

    在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与自然主义相对的先验论进路的影响逐渐扩大,这一新路径试图将自然主义理论结构的平等原则打破,而主张分层性与功能化先验原则。随之,理论先验基础的阐释问题成为核心议题,如何对知识的先验性做出进一步的解释说明构成这一进路发展前景的关键。在诸多的新阐释中,实用主义的视角最为引人注目,它从一种广义的实用先验论主张出发,将先验论进路中的实践效应引入知识的功能化与结构化说明,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动态先验论的发展。但在这一实用主义的阐释中,新先验论仍被局限于经验与理论的二分视野,理论哲学的有限性还需通过科学实践哲学的平台予以超越。

    2020年09期 108-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阐释范式的互动与分野——哈贝马斯“法律的生产”概念及其内在特质

    张秀华;

    作为社会学家与哲学家双重身份的哈贝马斯借鉴了法律社会学范式的"法律的生产"概念,立足法律社会哲学范式重新在交往行动和商谈理论框架下对法律生产予以阐发并型塑。他认为法国自然法的法定化之举奠定了新宪法的基础,不仅是第一个法律生产范例,而且指出法律应如何产生。然而,这种理论实践化状况没有持续多久,随着工具理性的盛行,导致抉择主义地满足于合法律性的法律生产。面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公共生活世界的危机,为了使隐退了的实践领域再度出场,哈贝马斯依托共同体生活形式提出基于交往和宽泛的实践理性或合法性辩护理由的"过程模型",建构了不同于相互冲突的自由主义法范式、福利法范式的程序主义法范式,使他的法律生产概念内在地具有现代性、过程性、主体间性和文化性的本质特征。

    2020年09期 117-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 哲学研究杂志社2021年出版期刊介绍

    <正>《哲学研究》(月刊)是全国性的哲学专业理论刊物。它发表哲学各学科的原创性成果,对重要的哲学问题开展讨论,对各种现实问题进行哲学反思、探讨;反映国内外哲学动态,发表对哲学研究的方向、状况的评论,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文章。每月25日出版。每册大16开本128面,定价50元,全年60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201,国外代号:M15。《世界哲学》(双月刊)是国内知名学术期刊,刊载国内外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2020年09期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