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 关于世界性新冠肺炎疫情与国际时局的哲学研判

    王伟光;

    <正>每当国内外时局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时刻,我们党总是客观、冷静地研判时局的变化,科学、认真地把握时局变化的特点、规律和趋势,从而提出正确的理论路线、战略策略、方针政策和工作任务,引导斗争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处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与国际时局大变之势的当今,怎样认识国内外时局和疫情对时局的影响,是关系执政党的既定目标能否实现的重大问题。

    2020年11期 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马克思主义哲学

  • 以哲学把握经济的基本方式

    韩庆祥;

    理解"经济哲学"的一个原点,就是阐释"经济哲学"概念,我国经济哲学研究就始于对这个原点的理解。哲学界对"经济哲学"的研究作出了学术贡献,在实践上也自觉将其意义彰显出来。这体现在不断反思经济活动的"合理性",超越经济活动的"局限性",矫正经济活动的"偏执性",规制我国经济活动的正确方向,也发挥经济哲学的"猫头鹰""雄鸡""啄木鸟"功能,展现"哲学"、尤其是"经济哲学"的本质。这集中体现在对经济活动的本体论理解、认识论分析、辩证法阐释、价值观解读和人学追问。这五个维度实际上是哲学把握经济的基本方式。

    2020年11期 18-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 “货币图式”的非概念性与政治经济学批判

    孙亮;

    康德"图式论"揭示了世界的本体论结构产生于它被归类和被概念化的方式,这一点对我们思考货币这一价值形式及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总体性认知具有高度契合性。在货币图式视野下,货币成为主体理解生活的全部面向,它构成了过去、现在、未来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意义。但概念指称对象的非概念性决定了货币图式的世界与生活世界是二重化的,两者并非一致。不能以货币图式"下行"去理解现实生活,而应该从人的生命、主体的劳动行为这些非同一性的一面去理解生活与社会本身。基于此,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对货币图式的同一性的批判与抵抗:它不是自命清高式的道德批判,而是朝向主体自身的批判,准确地说是对自身劳动行为的反思与重构。

    2020年11期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中国哲学知识体系建设

  • 经学何以入哲学?——兼与赵汀阳先生商榷

    吴飞;

    本文是讨论经学与哲学关系之作,并尝试对赵汀阳先生《中国哲学的身份疑案》一文中的说法作出回应。赵先生文中主张哲学应该讨论本源问题,中国传统思想不乏对本源问题的讨论,但由于经学传统与心学传统的相继兴起而丧失。笔者非常同意,哲学应该讨论本源问题,但并不认为本源问题指的就是逻辑-语言的本源问题,而应该是生活经验的本源问题。无论在中西文明中,经学都不止是回答本源问题的范例,而且构成了生活经验的骨架。笔者将经典分为原始经典与创作经典两类,认为原始经典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往往溢出理论的解释;创作经典虽是理论体系的建构,却基于原始经典。《荷马史诗》《旧约全书》《诗》《书》都是原始经典,对它们的不断回归与诠释,往往蕴含着巨大的哲学创造力,且深刻地塑造着当下的生活。在与西方哲学传统的对话中,我们会以哲学的方式对六经重新发问,发掘其中更深的本源哲学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追求逻辑-语言问题。

    2020年11期 36-4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作为“学问”和“思想”的西方哲学研究——从《中国哲学的身份疑案》一文谈起

    王齐;

    赵汀阳在《中国哲学的身份疑案》一文中对当前汉语西方哲学研究提出了较多"复述"、较少"意义续篇"书写的批评。在接受这个批评并承认书写"意义续篇"是汉语西方哲学研究的最终旨归的前提下,本文尝试论证,考虑到西方哲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批量引入中国且研究时间较短、与本源文化差距较大等现实因素,尤其考虑到赵汀阳提出的"当代性"概念,在当代中国哲学知识体系建设当中,作为"学问"的西方哲学研究仍有其不可忽视的建设性意义,在西方哲学著作的文本转化、基础研究、正本清源等方面,学界仍有大量工作需要完成。作为"学问"的西方哲学建设是书写"意义续篇"的前提,更是中西哲学在未来共同创制一种"新概念的哲学"的保证。本文对赵汀阳对哲学史概念的质疑和"哲学之城"的构想也做了简要回应。

    2020年11期 48-55+12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中国哲学

  • 郑玄易学中的天道与政教

    谷继明;

    魏晋南北朝时期,易学最主要的是郑玄、王弼两家。李鼎祚评骘两家说:"郑则多参天象,王乃全释人事。"此语颇嫌武断,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郑玄所谓的"天象"及"天道"。有别于王弼抽象化的天道论述,郑玄将天道与天象紧密关联,建立了具体而形上的天道论述。相比于以体用模式以及按照时间生成顺序来理解形上-形下结构,基于空间的意象来理解其实更符合其本义。形而上之天道,便是人被造之来源;形而下之器具,便是人展现自身创造性、参天地化育之结果。在这样一种空间意识的理解中,"形上-形下"之分不是抽象与具体之别,而是本源与生成之分。天道因此在郑玄那里成为其"政教"的本原,而以二十八宿、干支等体系来解释或理解具体的天道,是郑玄"爻辰说"这一象数体例的形上学来源和政治学目的。以此对照王弼的言象意理路,有助于揭示六朝时期郑王两家此消彼长的思想实质。

    2020年11期 56-6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 论仁孝二本

    田丰;

    仁孝二本是中国人对天地与父母两种本原的报本反始,其历史可追溯至商周祭祀的祖德配天。宗法制与政治神性瓦解后,人伦之基遂分为仁孝二本。道学建构的仁体孝用论未能充分揭示仁体如何演化出孝悌仁民的后天次第,理一分殊的诸层内涵也没有从理一中推演出差等之爱,其根本缘由在于贵体贱用倾向只是将二者作外在关联,难以阐发孝道的独特性。孝统诸德的问题在于既难以解释推扩机制,亦无法赋予其他德目以内在价值。若沿孝亲对诸德追本溯源,孝道就会转为天人关系而不具内涵。孝亲关系虽具普遍性,却也包含不可被普遍性消解的缺憾性。应当体察与正视孝道的缺憾性,看到哀、恸、忧、惧是人生应有之义,否则将带来对人伦复杂性与特殊性的化约甚至摒弃。仁孝在纵横方向上的不同展开是生命中不可消解的维度,一贯之道当维系此间张力而不能以消解二者异质性为代价。

    2020年11期 6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中国佛教真理观的近代转向——论欧阳竟无的真如观

    沈庭;

    欧阳竟无宣扬唯识学的真如观,给近代中国佛学带来了新气象。他在体用简别的佛理框架内,对真如之体与生灭之用在存在德性上严加区分,并主张"即用以显体",重新确立了名相分析在获得真如上的地位。欧阳竟无的这种真如观肯定了"哲学的真理"的合法性,改变了传统佛教过度强调"宗教的真理"的佛理格局,而且也决定了他在佛法修行实践上提倡"多闻熏习,如理作意"等"转识成智"的唯识修行,成为其佛教教育事业与刻经事业的理论基础。但是,由于他倡导通过讲学和刻经等方法来证取真理,对瑜伽行派的禅定理论、解脱论等阐发不足,故而他领导的支那内学院对现代佛教学术界的影响要远大于对佛教界的影响。

    2020年11期 7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外国哲学

  • 建构情境:反对景观拜物教的激进思想革命——情境主义国际思潮研究

    张一兵;

    作为情境主义国际新的革命任务的建构情境,是通过革命的艺术实践行动使资产阶级平庸化-量化-夷平化的日常生活中重新充满"高级激情质"的"瞬间氛围"。与马克思、列宁那种推翻资产阶级政治经济统治的革命任务截然不同,德波的情境主义国际所要完成的任务,是要彻底批判和透视景观拜物教,消除资产阶级在日常生活小事情中的奴役和支配。这种革命建立在非物性的场境格式塔转换上,它微观到生活里瞬间发生的存在氛围——诗意的情境。

    2020年11期 8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内在与超越:奥古斯丁的宇宙目的论

    吴功青;

    奥古斯丁在对《创世记》的解释中,逐步发展出一套基督教的宇宙目的论。受柏拉图《蒂迈欧篇》以及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奥古斯丁主张宇宙的秩序根源于上帝对质料的赋形。"赋形说"并不意味着奥古斯丁的宇宙论仅仅是"外在主义"的:一方面,奥古斯丁理解的质料并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有着朝向形式的主动潜能;另一方面,奥古斯丁对"种子理式"的论述,表明宇宙具有合乎理性的内在秩序。同时,他的宇宙目的论亦始终无法脱离外在主义的危险。这表现在,无论质料具有多大的主动性,它都对外在的形式有抵抗的冲动(恶);万物虽然具有"种子理式",但保存和维持这一形式的力量仍在上帝自身。奥古斯丁宇宙目的论的内在性和外在性,从根子上源自上帝的内在性和超越性。内在性和超越性的张力,不仅困扰着奥古斯丁,而且潜伏于基督教思想深处,成为困扰中世纪哲学和现代哲学的难题。

    2020年11期 96-104+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康德对本体论证明的系统批判

    胡好;

    围绕康德对本体论证明的批判本文探讨如下三个问题:康德心目中的本体论证明是什么;他如何批判;"存在不是实在谓词"在其批判中起什么作用。首先,康德将本体论证明重构为有条件的必然性论证和无条件的必然性论证。其次,他对此提出三轮反驳,其中重要的是第二轮的综合性反驳和第三轮的确知性反驳。综合性反驳主张上帝存在是主观综合命题,不具有必然性;确知性反驳认为断言上帝存在会犯范畴的先验运用的错误。所有这些反驳都可以归结到观念与现实的区分上。本体论证明的根本错误在于把可能的观念当作现实的对象。最后,"存在不是实在谓词"在康德的批判中起到三方面的作用。

    2020年11期 10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自由自然主义的两个版本:对麦克道尔的杜威式推进

    孙宁;

    本文讨论的是英美哲学语境中两个特殊的自然主义版本,即麦克道尔和杜威的自由自然主义,这两种自然主义都是在对还原论自然主义作出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体系化方案。本文试图在充分刻画这两个版本的基础上阐明,尽管从时序上来看,杜威的方案比麦克道尔的方案早了半个多世纪,但从理论的最终形态来看,杜威的方案可以反过来从三个方面推进了麦克道尔的方案,即重新界定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彻底认识自然的连续性,以及尝试构想一种全局性的自然观。鉴于自由自然主义在当下英美哲学论域中仍然是一种尚待展开的理论形态,本文希望通过这些讨论基本澄清这一理论形态的内部肌理,并初步提出理论推进的可能走向。

    2020年11期 117-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哲学研究杂志社2021年出版期刊介绍

    <正>《哲学研究》(月刊)是全国性的哲学专业理论刊物。它发表哲学各学科的原创性成果,对重要的哲学问题开展讨论,对各种现实问题进行哲学反思、探讨;反映国内外哲学动态,发表对哲学研究的方向、状况的评论,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文章。每月25日出版。每册大16开本128面,定价50元,全年60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201,国外代号:M15。

    2020年11期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