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8 | 4 | 493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马克思和韦伯的资本主义研究呈现的深度和整体性,源于他们旨在重塑资本主义这一全新社会形态下的人类价值,克服现代价值困境。他们力求对资本主义已孕育的、但尚具抽象性的普遍价值作出具体清晰的理解,将之作为合理构想未来的基础;这种理解方式不是宗教式的、对绝对价值本身的演绎,而是实证研究基础上对价值与事实关系的诠释,即价值批判。马克思以“资本”切入现实,看到资本“狭隘的形式”蕴含“伟大的文明”。韦伯以“新教伦理”切入现实,看到这一旧的价值形式蕴含新价值的先声。
Abstract:奥尔曼,2006年:《辩证法的舞蹈:马克思方法的步骤》,田世锭、何霜梅译,高等教育出版社。
卢卡奇,1999年:《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
洛维特,2019年:《韦伯与马克思以及黑格尔与哲学的扬弃》,刘心舟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82年、1995年,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2009年,人民出版社。
麦卡锡,2011年:《马克思与古人:古典伦理学、社会主义和19世纪政治经济学》,王文扬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塞耶斯,2008年:《马克思主义与人性》,冯颜利译,东方出版社。
桑巴特,1936年:《现代资本主义》第1卷,李季译,商务印书馆。
施路赫特,2004年:《理性化与官僚化:对韦伯之研究与诠释》,顾忠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斯密,2015年:《国富论》,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
斯威德伯格,2007年:《马克斯·韦伯与经济社会学思想》,何蓉译,商务印书馆。
韦伯,2009年:《韦伯政治著作选》,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
2010年a:《经济与社会》第1卷,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年b:《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c:《学术与政治》,钱永祥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宗教社会学·宗教与世界》,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社会科学方法论》,韩水法、莫茜译,商务印书馆。
熊彼特,1990年:《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何畏等译,商务印书馆。
雅思培,1992年:《论韦伯》,鲁燕萍译,桂冠出版社。
(1)尽管马克思本人未在公开发表的论著中普遍使用名词意义的“资本主义”(Kapitalismus),而只较多地使用形容词,例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kapitalistische Produktionsweise)、“资本主义社会”(kapitalistische Gesellschaft),但普遍认为马克思首次以资本主义为现代社会的总逻辑,加以科学阐发。
(2)相反,内在于资本主义物化结构的资产阶级理论家,由于相信资本主义制度是“自然的”的制度,实现了自在人性,是事实与价值统一的“历史终结”,从而将对资本主义的历史性诠释视为多余,排除在外。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B0-0;F091.3
引用信息:
[1]王晓旭.经济社会的价值重塑:马克思和韦伯认识资本主义的路径[J].哲学研究,2023(12):27-35.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