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五重关系
刘军;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体现着深刻的辩证逻辑。这一思想,蕴含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深入理解和辩证把握的五对重大关系:在文化建设的根本立场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党的文化领导权相统一,充分体现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和党的领导的政治原则的内在一致;在文化建设的基本方法上,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上,坚持体用关系相统一,真正做到体用贯通、明体达用,在“第二个结合”中造就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在文化思想的表现形式上,坚持体系化和开放性相统一,在具备体系化“思想外观”的同时保持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特征;在文化发展的视野立场上,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不断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在文明交流、互鉴、包容中共倡全人类共同价值。
潘梓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贡献
冯颜利;潘梓年先生是哲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哲学研究》第一任主编,新中国首批学部委员,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潘梓年先生在理论上创新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贡献了重要思想智慧;在实践上主编大型党报党刊,领导和组织哲学研究工作,新中国成立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坚守理论阵地,新中国成立后为哲学研究事业搭建“四梁八柱”,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潘梓年先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表达,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镌刻下独特的时代印记,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思想瑰宝和实践经验。
马克思“从后思索”法的历史唯物主义深蕴
郗戈;马克思的“从后思索”法体现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史性维度,实现了历史发展过程研究与现实生产方式结构研究的科学统一,对于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深化发展具有关键意义,同时也面临一系列亟待澄清的理论疑难。“从后思索”法蕴含着一种立足现在以回溯过往并预见未来的“双向开放”的历史时间观。这一双向开放的历史时间观从根本上决定了马克思的“从后思索”法不可能是黑格尔主义的“历史目的论”。与黑格尔式“后思”不同,马克思“从后思索”法强调的是一种自觉的“有限性视角”:历史科学家知道自身基于当代现实而回溯过往时所受的各种条件和结构的制约,因而不会自以为可以达到对过去历史进程及其真相、目的等的透明认知和完全理解。“从后思索”法就是要基于资产阶级社会的自身批判过程,在理解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差异性、阶段性的基础上去把握具体的连续性和历史的统一性。
唯物史观视域下历史评价的理论建构探析
毛强;历史观的抉择,对于形成何种历史评价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科学合理的历史评价要求将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加以审视,这不仅可以为现实实践提供经验借鉴,而且能够彰显重视追求历史价值的未来视角。唯物史观视域下历史评价的理论建构,应围绕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历史事实与历史价值、历史必然与历史偶然等基本范畴展开,立足现实批判,把握主体本质,面向未来建构,对社会需要的丰富性、历史之谜的真正解答、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等作出有效回应。它的理论目标和时代价值不在于单纯地追溯过去,而在于以史为鉴、展望未来,揭示历史事实的逻辑与规律,开展积极的科学的历史创造性活动,确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以坚定的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
“汉语哲学”:一个冗余语词?
李河;没有必要在“中国哲学”尤其是“现代中国哲学”之外另立“汉语哲学”之说,因为凡学者赋予汉语哲学的积极内涵,均可无矛盾地适用于中国哲学;凡中国哲学在近现代所面对的难题,亦是汉语哲学难以回避的挑战。一些汉语哲学论者不仅抽象地谈论“哲学”与“语言生活世界”的关系,还无视近现代汉语生活世界在中西思想碰撞中从“我他对立”走向“我他初步融合”的现实,致其学术主体性论证陷入自我指涉的困境。要确立中国哲学主体性,需要走出百年来形成的“译本世界”围城,推进面向世界的观念和文本交往实践。
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理论研究
孔明安<正>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尤其是经过50年代的战后恢复,进入60年代之后,欧洲迎来了战后发展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在这一阶段,由于现代化和高新技术的发展,高速公路、高楼大厦、购物中心、电影、电视和报纸等大众传媒等也在战后法国迅速出现,这些特征都标志着战后法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消费社会。消费社会的新特征正在深刻地改变法国人的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多维解读
胡家祥;马斯洛通过大量调查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论,着重阐述了五个层次的递升关系。由于缺少哲学思辨和逻辑演绎,有待于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上予以论证。结合中西方相关的文化成果,可以说,为人生提供主要动力的是生理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前者近于动物性,后者近于神性,人格的成长和完善主要源于后者的制导。生理与安全一般为感性需要,归属与尊重需要使人向社会生成,自我实现需要则体现通天下之志,指向自由而完满的生存境界。
商务印书馆今年计划出版的哲学译著
<正> 商务印书馆1959年计划出版的外国哲学著作共计四十余种。最近即将出版的有:卢梭的“论科学与艺术”,克罗齐的“黑格尔哲学中的活东西和死东西”,洛克的“人类理解论”等。在今年内,计划出版的还有柏拉图的“智术的师篇”、“泰亚岱篇”、“斐里布篇”,“色诺芬的“师门回忆录”,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工具论”,西赛罗的“西赛罗文选”,培根的
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观冲突
汪信砚<正> 近代以来,全球化浪潮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价值 观上,就在于全球化一方面促成了全球范围内引人瞩目的价值认同,另一方面也在世界上引起 了普遍而激烈的价值观冲突。全球化中这一普遍而奇异的矛盾现象,本身就构成了全球化运
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理论研究
孔明安<正>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尤其是经过50年代的战后恢复,进入60年代之后,欧洲迎来了战后发展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在这一阶段,由于现代化和高新技术的发展,高速公路、高楼大厦、购物中心、电影、电视和报纸等大众传媒等也在战后法国迅速出现,这些特征都标志着战后法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消费社会。消费社会的新特征正在深刻地改变法国人的
毛泽东的“实践智慧”的辩证法——重读《实践论》《矛盾论》
孙正聿;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既是实践论的矛盾论,又是矛盾论的实践论。从理论性质上看,这两部著作都是实践论的认识论;从理论内容上看,这两部著作都是实践论的辩证法;从理论渊源上看,这两部著作都发挥了"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的基本思想;从现实意义上看,这两部著作都是指导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的实践智慧的辩证法或辩证法的实践智慧使得"灰色"的理论变得熠熠生辉,使得"朴素"的现实变得厚重深沉。在实践智慧中,现实活化了理论,理论照亮了现实。《实践论》《矛盾论》的"实践智慧"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正确道路。
从大历史观看中国式现代化
孙正聿;从大历史观看,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实质内容和世界意义,就在于它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走出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了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中,以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国家独立为首要前提的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中,以中国人民“富起来”“强起来”为现实基础的现代化;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以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历史使命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新道路。
马克思哲学的“类”概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贺来;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思想根据,并为促进人们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觉提供思想力量,这是哲学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理论与现实课题。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关注和思考,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议题之一。马克思通过赋予"类"概念以全新的内涵,表达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切的价值关怀,为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并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成提示了现实的道路。对此进行深入探讨,一方面将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另一方面将为推动马克思哲学与当代现实生活的内在结合提供一个重要的生长点。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