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benqimuci xinwengonggao jingxuanzhuanti guokanliulan wangluoshoufa beiyinpaihang xiazaipaihang liulanpaihang caozuorukou wenbenneirong xiazaizhongxin lianjiezhongxin fangwenliangtongji papernavigation benqimucitupian wangluoshoufatupian beiyinpaihangtupian xiazaipaihangtupian liulanpaihangtupian xinwengonggaosimple xiazaizhongxinsimple lianjiezhongxinsimple jingxuanzhuantisimple
2025年06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研究

辩证法的使命与人类文明形态开新

刘洋;

从现代文明建构与发展的视角检视辩证法在当代中国的命运,不论是对揭示辩证法的使命功能与时代创新,还是以哲学思维推动人类文明形态发展,都是有益的。辩证法传入中国后,其与中国现代文明的构建始终有着本质性内在关联,这根源于辩证法以“历史性思考”介入时代问题的本真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性运用与创新性发展了马克思辩证法,文明新实践、新规律、新道路与新质性的探索与辩证法理论域界、认知方法、实践路径与具体内容的拓展相得益彰,在这一交互运动中实现了中国从被动卷入世界历史、主动参与现代世界文明再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角色转变。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充分发挥哲学改变世界的功能,在对辩证法的创新发展中把握其客观性、能动性、实践性与批判性,在“两个大局”双期叠加的历史交汇点上助力人类文明形态开新。

2025 年 06 期 ;
[下载次数: 0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何以为“类”——“人是类存在物”的思想内涵和文明内涵

孙正聿;

“人是类存在物”。这个命题的核心概念是“类”,核心问题是人何以为“类”。这个命题的“类”概念,表达的是“人”所特有的规定性,表征的是“类存在物”与“自然物”“动物”“人造物”的原则性区别。人作为“类存在物”,集中地体现为人的“类特性”,即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对象性的、个性化的、创造性的、历史性的生命活动。人的具有“类特性”的生命活动,构成了人对世界的否定性的统一关系,并创造了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即人类文明。“文明”作为人类的存在方式,内涵着“类存在物”的认知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成长方式、历史形态的整体规定性,内涵着人类自我发展的目的、方向、道路和趋势。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了文明史上具有革命意义的人造物——“人工智能”,这为反思“人是类存在物”和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出了崭新的时代性课题。

2025 年 06 期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主体性原创性当代中国哲学的学术体系研究”(编号25JJD72003)的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0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5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马克思辩证法的时间性视域及其历史意义

刘少明;

马克思辩证法通过原初时间性的方式显现出来,因而时间性是马克思辩证法的显现视域。第一,马克思通过与现象学类似的超越论还原,在个体、社会、自然的同时性的基础上回到了作为“事实本身”的感性实践活动,将辩证法主体阐述为个人-社会-自然。第二,马克思辩证法的原初差异性和否定性,通过辩证法主体面向未来的生存活动、自我确证活动、认知活动得以展开。第三,马克思通过对时间的现象学还原,让过去、现在和未来统一的历史场域成为辩证法否定之否定和对立统一形式展开的时间性视域。同时性、未来性与历史场域是马克思辩证法的三大时间性视域,三者以逻辑层层推进和逐步现实化两种方式得到统一。马克思将辩证法置于时间性的视域中显现,为辩证法的展开提供了实在性的基础,超越了黑格尔式的非时间性辩证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025 年 06 期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资本论》的时间理论及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研究”(编号24BKS006)的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0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5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国外马克思主义

试论阿尔都塞重塑的马克思认识论“总问题”及其局限

谭勇;

从认识论“总问题”这一维度切入马克思认识论研究是重要且必要的。阿尔都塞尝试将“用何种概念和何种概念体系人们可以思考结构的各个要素及其关系”这一问题作为马克思认识论“总问题”的核心内容。阿尔都塞的这一尝试,在具体的认识层面上契合马克思的相关“文本内容”,并且有助于更精细地把握马克思认识论“总问题”变革的逻辑进路,即从康德的“认识何以可能”到黑格尔的“作为真理的科学体系如何可能”,再到马克思认识论“总问题”的追问。不过,阿尔都塞的这一尝试未能充分地将实践范畴纳入考量,未能触及马克思认识论的主导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存在明显的局限。

2025 年 06 期 ;
[下载次数: 1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3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理论批判——基于“事实-价值”视角

丁珏;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以“分析的”方法阐释马克思的正义概念,这一方法根源于经验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本质上是一种非辩证的知性方法,无法把握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张力关系。马克思语境中的正义概念立足于现实历史的辩证法,有中介地、批判地把握既定事实,是事实维度与价值维度的统一。马克思以商品、货币、资本等概念为中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以及这一矛盾在正义问题上的具体表现。流通领域中的交换正义只是形式正义,生产领域中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以及资本剥削、统治和奴役劳动则是实质不正义。只有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发展规律,变革全部现存的生产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消灭实质不正义、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025 年 06 期 ;
[下载次数: 2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本期统计数据 more>>

网站访问量

总访问量: 784,533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