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25, 06, 91-103+174
再论庄子的处世之道:基于《德充符》叔山无趾章的考察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邮箱(Email):
DOI:
摘要:

历代庄学研究普遍关注到庄子对人类社会的深刻洞见,但对于庄子提出了怎样的处世之道以应对人世的繁杂,学界迄今仍缺乏普遍的共识。有鉴于此,结合内篇的整体语境深入剖析《庄子·德充符》“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章将有助于进一步厘清庄子的处世态度与方法,并解决相关学术分歧。经分析,庄子不仅在应对社会事务方面持积极主动的立场,且提出了以“顺人而不失己”为核心的具体措施来规范和引导世人的行为。根据“顺人而不失己”的要求,在人际交往中,参与互动的各方均应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自身行为的合理性,并应在不违背他人意愿的前提下,以“和不欲出”的方式推广该行为准则。

Abstract:

Previous studies on Zhuangzi 's thought have generally acknowledged Zhuangzi 's profound insights into human society,yet there remains a lack of scholarly consensus regarding the specific social conduct Zhuangzi proposed to address worldly complexities.An analysis of the story of Shushan the Toeless from the De Chong Fu( Sign of Virtue Complete) chapter of the Zhuangzi,situated within the broader context of the Inner Chapters,facilitates a clarification of Zhuangzi 's attitude and method toward social engagement and helps resolve related scholarly divergence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Zhuangzi not only maintained a proactive stance in addressing social affairs,but also advocated the principle of “conforming to others without losing oneself”to guide human behavior. According to this principle,all part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s should evaluate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heir actions through empathetic perspectives,while promoting the norm in the manner of “harmonious non-imposition,”without violating others' will.

KeyWords:
参考文献

古籍:《论语》《庄子》等。

曹础基,2007年:《庄子浅注》(修订重排本),北京:中华书局。

陈鼓应,2012年:《庄子今注今译》,香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

2021年:《道家的人文精神》,北京:中华书局。

陈赟,2024年:《天人不相胜:庄子内篇的文本、结构与思想》,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褚伯秀,2014年:《庄子义海纂微》,张京华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方东美,2012年:《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北京:中华书局。

方勇,2025年:《庄子内篇讲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傅佩荣,2007年:《解读庄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郭庆藩,2012年:《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韩林合,2006年:《虚己以游世:〈庄子〉哲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林希逸,1997年:《庄子鬳斋口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

林云铭,2011年:《庄子因》,张京华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笑敢,2020年:《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罗祥相,2023年:《庄子“无己”思想阐微》,载《中国哲学史》第3期。

牟宗三,1993年:《才性与玄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

钱穆,2016年:《庄子纂笺》,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9年:《庄老通辩》,北京:九州出版社。

王博,2020年:《庄子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夫之,2009年:《老子衍庄子通庄子解》,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王先谦,1987年:《庄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

杨国荣,2021年:《庄子内篇释义》,北京:中华书局。

杨立华,2020年:《庄子哲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杨儒宾,2020年:《儒门内的庄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章含,2024年:《“夜旦之常”与“终其天年”——〈庄子〉生死观的两个侧面》,载《现代儒学》第15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锺泰,2022年:《庄子发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庄子义集校》,2009年,北京:中华书局。

Grondin,J.,2016,“The Hermeneutical Circle”,in N.Keane and C.Lawn (eds.),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Hermeneutics,Chichester:Wiley Blackwell.

Hu,X.,2024,“Introduction”,in X.Hu and Y.Huang (eds.),Ethics in the Zhuangzi:Dialogues on the State of the Field,Cham:Springer.

Huang,Y.,2005,“A Copper Rule Versus the Golden Rule:A Daoist-Confucian Proposal for Global Ethics”,in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55 (3).

2010,“The Ethics of Difference in the Zhuangzi”,i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 78 (1).

2018,“Patient Moral Relativism in the Zhuangzi”,in Philosophia 46 (4).

M?llgaard,E.,2007,An Introduction to Daoist Thought:Action,Language,and Ethics in Zhuangzi,Abingdon:Routledge.

(1)为行文简洁,本文在论述中不对“庄子”和“《庄子》”作出严格区分。但需要说明的是,鉴于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庄子只是现存《庄子》内篇而非部分外、杂篇的作者,因此本文用庄子指代《庄子》时,只是将前者视为后者所含哲学观念的代表,并不暗示前者是后者的唯一作者。此外,本文的论证亦将主要以内篇作为文本依据,外、杂篇的文字仅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

(2)同理,基于“无趾章”所建立的对庄子处世之道的认识也必须能够契合内篇的其他文本,下文的讨论将充分反映这一要点。此方法呼应诠释学中的“解释循环”(hermeneutic circle)理论。该理论认为,诠释者必须通过阅读和理解文本细节来把握文本整体,但对文本整体的把握也会反过来影响诠释者对文本细节的理解。这种循环只有在文本的全部细节都得到正确处理后才会消失。(cf.Grondin,p.299)

(3)吕惠卿对无趾章的解读便隐含了这种观点。根据吕氏的看法,无趾之德“固全矣”,而其所以还要“踵见仲尼务全之”,是因为其“不以长自居”,低估了自身的境界。(参见《庄子义集校》,第99页)

(4)“安时而处顺”在内篇中共出现两次:首次见于《养生主》,说明了秦失为何在挚友老聃的丧礼上仅“三号而出”;第二次见于《大宗师》,表达了子舆对待自身疾病与畸变的态度。两处“安时而处顺”都接以“哀乐不能入也”,反映了有德者面对他人和自身因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形体变化时的淡然从容,不会产生不当的情感使身心遭受伤害。章含另撰有文章对这两则有关“安时而处顺”的故事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讨论。(参见章含,第65-66页)

(5)郭象将无趾的“轻用身”解为以“矜谨”的态度过分关注对身体的保全。(参见郭庆藩,第210页)而根据一般的理解,“轻用身”通常指不重视身体,在日常活动中忽视身体的安危。无论根据哪一种解读,“轻用身”都不会为庄子所接受。首先,不论是过分关注还是轻视身体,只要这种态度会导致身体遭受残害,其便与《人间世》中表达的处世方法相悖。其次,在孔子与叶公子高的对话中,庄子借孔子之口明确表达了对行事不合尺度的反对:“凡溢之类妄,妄则其信之也莫,莫则传言者殃……故法言曰:‘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庄子·人间世》)。因此,对身体关注的“过”或“不及”皆不可取。

(6)需特别说明的是,以往的注解通常将孔子最后对弟子所言“而况全德之人乎”解读为孔子对“全德”与“全形”的混淆,并由此说明孔子在无趾离开后的整段发言都缺乏合理性。然而,且不论历史上的儒家思想本就包含“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的维度以及孔子在《庄子》内篇中一贯的正面形象。(参见杨立华,第10-11页;杨儒宾,第137页)仅考虑《德充符》中孔子与鲁哀公在讨论哀骀它时表现出的对“形”与“使其形者”以及“形全”与“全德”之间区别的深刻认识,我们也能够合理地推断,孔子并没有真的将“全形”等同于“全德”。从孔子的发言以“弟子勉之”开始来看,林希逸将这段发言解读为“有益于世教”不无道理。(参见林希逸,第89页)也就是说,孔子对弟子“全德之人”的肯定很可能是出于“因材施教”的需要,意在增强弟子对进德修业的信心。如此,则孔子的发言便不存在任何不确之处。

(7)笔者另有文章更为详细地梳理了以上两种对“齐是非”和庄子伦理思想的解读。(cf.Hu,pp.3-5)

(8)黄勇认为,除“鲁侯养鸟”外,“浑沌之死”(《庄子·应帝王》)与“伯乐治马”(《庄子·马蹄》)的故事也体现了庄子对“顺人”的重视。(cf.Huang,2010,pp.74-76)此外,黄勇曾将“顺人”原则称为“道德铜律”(“人所欲,施于人”或“人所不欲,勿施于人”)与“行为对象道德相对论”,用以突出该原则以他人或行为对象为中心的特点,并将其与以自身或行为主体为中心的“道德金律”(“己所欲,施于人”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行为主体道德相对论”相区分。(cf.Huang,2005,p.394;2018,p.877)因篇幅有限,本文无意探讨黄教授提出的这些概念是否能够比“顺人(而不失己)”更准确地描述庄子的处世方法,但仅就反映尊重他人的标准这一点而言,这些概念无疑是妥当的。

(9)《庚桑楚》的原文为:“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缪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B223.5

引用信息:

[1]胡湘农.再论庄子的处世之道:基于《德充符》叔山无趾章的考察[J].哲学研究,2025(06):91-103+174.

基金信息:

检 索 高级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