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0 | 7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有”“无”“变易”的主题,居于中西哲学鼎定其基本建制的关节点上,因此,它们的出现、形成及勾连方式,便尤为切近地反映出中西哲学在基本建制上的分道扬镳与终成定局。中国哲学由于其基本建制而整个地立足于“易道”之上,并通过有-无(或乾-坤、阴-阳)来对“易道”作出阐说和发挥。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建制则意味着“易道”的不可能性——永恒者和变易者属于两个分割-对立的世界:“本真的有”属于超感性世界,而“本真的无”属于感性世界。“易道”只有在非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中才是可能的。对于易道的解说常有一偏,或偏于无(贵无),或偏于有(崇有),要之任何一偏终不离于易道也。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整个中国哲学的基本建制——道器不割、体用不二、本末不遗。正是这一基本建制决定性地标志出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别,从而也决定性地标志出中西哲学在有、无主题上的截然不同。
Abstract:The themes of “Being”“Non-Being”and “Becoming”lie at the pivotal points where Chinese philosophy and Western philosophy established their fundamental frameworks.Therefore,their emergence, formations, and interconnections profoundly reflect how Chinese philosophy and Western philosophy diverged and bacame self-modeled into distinct systems in their own basic dimensions. Rooted in its foundational structure,Chinese philosophy as a whole stands on the “Way of Change ”( Yi Dao),which is expounded through the dialectic of Being-Non-Being( or Qian-Kun,Yin-Yang). By contrast,the metaphysical framework of Western philosophy renders the “Way of Change”impossible—eternal entities and changing entities respectively belong to two separate and mutually opposing worlds: “Authentic Being ” inhabits the supersensible realm,while“Authentic Non-Being”is confined to the sensible world. The “Way of Change”is only possible within a non-metaphysical constitutional framework. The fundamental constitution of Chinese philosophy—where the Way( Dao) and concrete things( Qi) are inseparable,substance( Ti) and function( Yong) are unified,and roots( Ben) and branches( Mo)are interdependent—determines this coherence. It is precisely this constitutional structure that fundamentally distinguishes Chinese philosophy from Western philosophy,thereby defining their diametrically opposed approaches to the themes of Being and Non-Being.
古籍:《晋书》《老子》《论语》《涅槃无名论》《世说新语》《文心雕龙》《周易》《庄子》等。
陈鼓应注译,2003年:《老子今注今译》(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费迪耶等辑录,2001年:《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丁耘摘译,载《哲学译丛》第3期。
冯友兰,1996年:《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海德格尔,1996年:《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黑格尔》,赵卫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
黑格尔,1959年:《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年:《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胡适,1997年:《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姜义华编,2015年:《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章太炎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津田左右吉,2015年:《儒道两家关系论》,李继煌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李零,2007年:《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刘钊,2005年:《郭店楚简校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北京:人民出版社。
《南华真经注疏》(第2版),2023年,郭象注,成玄英疏,曹础基、黄兰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汤用彤,2015年:《魏晋玄学论稿》(增订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安石,2016年:《熙宁奏封日老子注楞严经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王弼,1980年:《王弼集校释》,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
王夫之,1964年:《庄子解》,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吴晓明,2024年:《论中西哲学之根本差别》,北京:商务印书馆。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荆门市博物馆编著,2011年:《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合集(一):郭店楚墓竹书》,北京:文物出版社。
谢遐龄编选,1997年:《变法以致升平---康有为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许抗生,1982年:《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杨丙安,2014年:《老子古本合校》,杨雯整理,北京:中华书局。
俞樾,1954年:《诸子平议》,北京:中华书局。
章太炎,1995年:《国学讲演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载,1978年:《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
朱熹,1983年:《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周易本义》,廖名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1)“马叙伦《校诂》则据易顺鼎引《庄子·天下篇》‘建之以常无有’,而谓庄子已以‘无’、‘有’为句,故从之。按:此系误解。此处之‘无有’实指虚无,而非以‘无’、‘有’对言。”(杨丙安,第6页)
(2)又说:“二方立意相同,而推论则大异。”(汤用彤,第43页)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B2;B5
引用信息:
[1]吴晓明.论中西哲学中的“有”“无”“变易”[J].哲学研究,2025(07):17-34+174.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