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0 | 7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对变化的现象的重视是中国哲学的突出特征,中国哲学开创了在现象中把握本质的独特理论路径。这种“以象显道”的致思方式集中体现于易学哲学。易道在“象变”与“形定”的双重维度中得以敞开。“象”源于古人对日月星辰运转的观察,侧重于表征自然万物在未成形之前所展现的形态,其特征是“变”,其呈现方式为“见象”。“形”源于古人对山川草木的感知和改造,更侧重于对事物之存在特性的表征,其特征是“定”,其呈现方式为“形器”。在此基础上,易学家们将对“象”和“形”的认知与后天八卦相结合,将空间纳入时间,以时间统摄空间,通过将“象变”“形定”与人的生命相结合,“以象摄形”“融形入象”,建构出一套融时空为一体的哲学体系。
Abstract:古籍:《韩非子》《汉书》《老子》《吕氏春秋》《墨子》《说文解字》《周易》等。
陈少明,2015年:《做中国哲学:一些方法论的思考》,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方东美,2019年:《中国人生哲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方孔炤、方以智,2019年:《周易时论合编》,郑万耕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贡华南,2008年:《中国思想世界中的形与象之辨》,载《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韩慧英,2015年:《试析清华简〈筮法〉中的卦气思想》,载《周易研究》第3期。
胡方平,2019年:《易学启蒙通释》,谷继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胡煦,2008年:《周易函书:附卜法详考等四种》,程林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黄克剑译注,2012年:《公孙龙子(外三种)》,北京:中华书局。
李道平,1994年:《周易集解纂疏》,潘雨廷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李鼎祚,2016年:《周易集解》,王丰先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李之亮,2011年:《苏轼文集编年笺注》,成都:巴蜀书社。
刘师培,2013年:《经学教科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楼宇烈,1980年:《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
《吕祖谦全集》,2017年,黄灵庚、吴战垒主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梅军,2021年:《周易观彖校笺》,北京:中华书局。
钱穆,2004年:《晚学盲言》,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钱锺书,2019年:《管锥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王树人,2020年:《回归原创之思:“象思维”视野下的中国智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王新春,2023年:《魏相着眼王道之治的卦气易学》,载《周易研究》第6期。
张岱年,2017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北京:中华书局。
《张载集》,1978年,章锡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赵幼文,2016年:《曹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
《周易正义》,2000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朱熹,2009年:《周易本义》,廖名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朱震,2020年:《汉上易传》,种方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B221
引用信息:
[1]董春.“象变”与“形定”:易道敞开的双重维度辨析[J].哲学研究,2025(07):62-72.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周易》象思维的历史源流与现代阐释研究”(编号21BZX077); 泰山学者工程专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