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ranklist paperranklisttupian paihangpage

被引排行

Top 10 Top 30 Top 50 Top 100 简明模式 完整模式

地方性知识的构造

盛晓明

2000 年 12 期 ;
[下载次数: 8,520 ] [被引频次: 612 ] [阅读次数: 21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理论研究

孔明安

<正>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尤其是经过50年代的战后恢复,进入60年代之后,欧洲迎来了战后发展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在这一阶段,由于现代化和高新技术的发展,高速公路、高楼大厦、购物中心、电影、电视和报纸等大众传媒等也在战后法国迅速出现,这些特征都标志着战后法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消费社会。消费社会的新特征正在深刻地改变法国人的

2002 年 11 期 ;
[下载次数: 23,205 ] [被引频次: 603 ] [阅读次数: 39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多维解读

胡家祥;

马斯洛通过大量调查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论,着重阐述了五个层次的递升关系。由于缺少哲学思辨和逻辑演绎,有待于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上予以论证。结合中西方相关的文化成果,可以说,为人生提供主要动力的是生理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前者近于动物性,后者近于神性,人格的成长和完善主要源于后者的制导。生理与安全一般为感性需要,归属与尊重需要使人向社会生成,自我实现需要则体现通天下之志,指向自由而完满的生存境界。

2015 年 08 期 ;
[下载次数: 8,327 ] [被引频次: 507 ] [阅读次数: 16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商务印书馆今年计划出版的哲学译著

<正> 商务印书馆1959年计划出版的外国哲学著作共计四十余种。最近即将出版的有:卢梭的“论科学与艺术”,克罗齐的“黑格尔哲学中的活东西和死东西”,洛克的“人类理解论”等。在今年内,计划出版的还有柏拉图的“智术的师篇”、“泰亚岱篇”、“斐里布篇”,“色诺芬的“师门回忆录”,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工具论”,西赛罗的“西赛罗文选”,培根的

1959 年 02 期 ;
[下载次数: 341 ] [被引频次: 444 ] [阅读次数: 14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观冲突

汪信砚

<正> 近代以来,全球化浪潮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价值 观上,就在于全球化一方面促成了全球范围内引人瞩目的价值认同,另一方面也在世界上引起 了普遍而激烈的价值观冲突。全球化中这一普遍而奇异的矛盾现象,本身就构成了全球化运

2002 年 11 期 ;
[下载次数: 5,835 ] [被引频次: 410 ] [阅读次数: 176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

孙正聿;

2007 年 03 期 ;
[下载次数: 17,819 ] [被引频次: 406 ] [阅读次数: 286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马克思哲学的“类”概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贺来;

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思想根据,并为促进人们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觉提供思想力量,这是哲学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理论与现实课题。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关注和思考,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议题之一。马克思通过赋予"类"概念以全新的内涵,表达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切的价值关怀,为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并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成提示了现实的道路。对此进行深入探讨,一方面将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另一方面将为推动马克思哲学与当代现实生活的内在结合提供一个重要的生长点。

2016 年 08 期 ;
[下载次数: 17,043 ] [被引频次: 395 ] [阅读次数: 23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

张奎良

<正> “以人为本”作为当代中国科学的发展观和社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念,在各个领域里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甚至受到衷心的拥护。那么,哲学又是什么态度?它是否接受“以人为本”呢?这个问题现在未必有一致的答案。十年前,笔者曾发表了一篇关于马克思的“以人为本”的文章,就曾引起争论,被认为是对唯物主义哲学的冒犯。(参见《哲学研究》1994年第2、8、9、12期有关文章)现在虽然理论环境进一步宽松,但是哲学上“本”的问题历来歧见极深,积重难返,看来今天仍有讨论的必要。“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对“本”的释义上。比起十年前,笔者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观察视角也有进一步的深化和转换。

2004 年 05 期 ;
[下载次数: 6,731 ] [被引频次: 382 ] [阅读次数: 65 ] HTML PDF 引用本文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

张汝伦

2001 年 02 期 ;
[下载次数: 8,556 ] [被引频次: 320 ] [阅读次数: 17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认知观

李恒威;黄华新;

2006 年 06 期 ;
[下载次数: 4,994 ] [被引频次: 314 ] [阅读次数: 107 ] HTML PDF 引用本文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