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逻辑——基于与西方现代化的比较分析
蒲德祥;现代化发起于欧洲,极大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但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单一发展模式,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工具理性膨胀、消费主义盛行、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的资本逻辑作了系统分析,揭示资本主体性带来财富积累的同时,造成人的发展困境,导致现代化的自反,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提供了现实土壤。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创造性地实现了人民逻辑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与超越,展现为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鲜明特色。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逻辑,对于破除“现代化=西方化”迷思,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论中西哲学中的“有”“无”“变易”
吴晓明;“有”“无”“变易”的主题,居于中西哲学鼎定其基本建制的关节点上,因此,它们的出现、形成及勾连方式,便尤为切近地反映出中西哲学在基本建制上的分道扬镳与终成定局。中国哲学由于其基本建制而整个地立足于“易道”之上,并通过有-无(或乾-坤、阴-阳)来对“易道”作出阐说和发挥。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建制则意味着“易道”的不可能性——永恒者和变易者属于两个分割-对立的世界:“本真的有”属于超感性世界,而“本真的无”属于感性世界。“易道”只有在非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中才是可能的。对于易道的解说常有一偏,或偏于无(贵无),或偏于有(崇有),要之任何一偏终不离于易道也。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整个中国哲学的基本建制——道器不割、体用不二、本末不遗。正是这一基本建制决定性地标志出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别,从而也决定性地标志出中西哲学在有、无主题上的截然不同。
人民意志与人民智力的统一——青年马克思的共和主义困境及出路
方博;《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基于激进的共和主义立场,毫不妥协地要求建立一种奠基于普遍人民民主之上的理性政治,进而要求人民意志和人民智力在政治过程中的统一。对于现实政治过程中意志要素和智力要素如何能够获得统一的问题,《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既不接受亚里士多德、卢梭的前现代方案,也不接受黑格尔的非民主方案,由于无法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案去应对现代物质生活对人的持续分化,因此只能抽象地设想一个能够超越并调节物质生活领域的真正的国家生活领域。青年马克思的这一困境既揭示了共和主义在现代语境中的一个“不可能三角”,也预示了他放弃这一理论立场并转向共产主义的方向:真正的民主制只有以一种全新的物质生活方式为前提才是可能的。
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哲学意蕴——基于《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第3卷的考察
顾伟伟;马克思地租理论通过重构生产价格与级差地租Ⅱ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土地关系的深层矛盾。基于《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与《资本论》第3卷的考察,发现其哲学突破在于以唯物辩证法为方法论内核,将经济范畴纳入生产关系的动态演进中——生产价格作为价值转形的历史环节,通过A级土地的动态调节,揭示资本与土地所有权的对抗;级差地租Ⅱ则展现资本集约化投资引发的矛盾运动,使土地的自然属性转化为资本增殖的媒介。马克思地租理论以“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论路径,突破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经验主义局限,在本体论层面解构“土地创造价值”的实体化谬误,最终构建起包含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率、个别价值等中介范畴的辩证总体。这种分析范式不仅祛除了地租拜物教的神秘外衣,而且揭示了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规律,为分析当代地租现象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象变”与“形定”:易道敞开的双重维度辨析
董春;对变化的现象的重视是中国哲学的突出特征,中国哲学开创了在现象中把握本质的独特理论路径。这种“以象显道”的致思方式集中体现于易学哲学。易道在“象变”与“形定”的双重维度中得以敞开。“象”源于古人对日月星辰运转的观察,侧重于表征自然万物在未成形之前所展现的形态,其特征是“变”,其呈现方式为“见象”。“形”源于古人对山川草木的感知和改造,更侧重于对事物之存在特性的表征,其特征是“定”,其呈现方式为“形器”。在此基础上,易学家们将对“象”和“形”的认知与后天八卦相结合,将空间纳入时间,以时间统摄空间,通过将“象变”“形定”与人的生命相结合,“以象摄形”“融形入象”,建构出一套融时空为一体的哲学体系。
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理论研究
孔明安<正>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尤其是经过50年代的战后恢复,进入60年代之后,欧洲迎来了战后发展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在这一阶段,由于现代化和高新技术的发展,高速公路、高楼大厦、购物中心、电影、电视和报纸等大众传媒等也在战后法国迅速出现,这些特征都标志着战后法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消费社会。消费社会的新特征正在深刻地改变法国人的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多维解读
胡家祥;马斯洛通过大量调查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论,着重阐述了五个层次的递升关系。由于缺少哲学思辨和逻辑演绎,有待于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上予以论证。结合中西方相关的文化成果,可以说,为人生提供主要动力的是生理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前者近于动物性,后者近于神性,人格的成长和完善主要源于后者的制导。生理与安全一般为感性需要,归属与尊重需要使人向社会生成,自我实现需要则体现通天下之志,指向自由而完满的生存境界。
商务印书馆今年计划出版的哲学译著
<正> 商务印书馆1959年计划出版的外国哲学著作共计四十余种。最近即将出版的有:卢梭的“论科学与艺术”,克罗齐的“黑格尔哲学中的活东西和死东西”,洛克的“人类理解论”等。在今年内,计划出版的还有柏拉图的“智术的师篇”、“泰亚岱篇”、“斐里布篇”,“色诺芬的“师门回忆录”,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工具论”,西赛罗的“西赛罗文选”,培根的
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观冲突
汪信砚<正> 近代以来,全球化浪潮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价值 观上,就在于全球化一方面促成了全球范围内引人瞩目的价值认同,另一方面也在世界上引起 了普遍而激烈的价值观冲突。全球化中这一普遍而奇异的矛盾现象,本身就构成了全球化运
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理论研究
孔明安<正>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尤其是经过50年代的战后恢复,进入60年代之后,欧洲迎来了战后发展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在这一阶段,由于现代化和高新技术的发展,高速公路、高楼大厦、购物中心、电影、电视和报纸等大众传媒等也在战后法国迅速出现,这些特征都标志着战后法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消费社会。消费社会的新特征正在深刻地改变法国人的
毛泽东的“实践智慧”的辩证法——重读《实践论》《矛盾论》
孙正聿;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既是实践论的矛盾论,又是矛盾论的实践论。从理论性质上看,这两部著作都是实践论的认识论;从理论内容上看,这两部著作都是实践论的辩证法;从理论渊源上看,这两部著作都发挥了"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的基本思想;从现实意义上看,这两部著作都是指导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的实践智慧的辩证法或辩证法的实践智慧使得"灰色"的理论变得熠熠生辉,使得"朴素"的现实变得厚重深沉。在实践智慧中,现实活化了理论,理论照亮了现实。《实践论》《矛盾论》的"实践智慧"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正确道路。
从大历史观看中国式现代化
孙正聿;从大历史观看,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实质内容和世界意义,就在于它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走出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了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中,以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国家独立为首要前提的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中,以中国人民“富起来”“强起来”为现实基础的现代化;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以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历史使命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新道路。
马克思哲学的“类”概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贺来;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思想根据,并为促进人们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觉提供思想力量,这是哲学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理论与现实课题。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关注和思考,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议题之一。马克思通过赋予"类"概念以全新的内涵,表达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切的价值关怀,为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并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成提示了现实的道路。对此进行深入探讨,一方面将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另一方面将为推动马克思哲学与当代现实生活的内在结合提供一个重要的生长点。

网站访问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