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benqimuci xinwengonggao jingxuanzhuanti guokanliulan wangluoshoufa beiyinpaihang xiazaipaihang liulanpaihang caozuorukou wenbenneirong xiazaizhongxin lianjiezhongxin fangwenliangtongji papernavigation benqimucitupian wangluoshoufatupian beiyinpaihangtupian xiazaipaihangtupian liulanpaihangtupian xinwengonggaosimple xiazaizhongxinsimple lianjiezhongxinsimple jingxuanzhuantisimple
2025年07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逻辑——基于与西方现代化的比较分析

蒲德祥;

现代化发起于欧洲,极大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但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单一发展模式,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工具理性膨胀、消费主义盛行、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的资本逻辑作了系统分析,揭示资本主体性带来财富积累的同时,造成人的发展困境,导致现代化的自反,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提供了现实土壤。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创造性地实现了人民逻辑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与超越,展现为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鲜明特色。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逻辑,对于破除“现代化=西方化”迷思,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2025 年 07 期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式现代化幸福之路”(编号24FKSB067); 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课题“‘两个先行’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编号23CCG36)的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191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7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论中西哲学中的“有”“无”“变易”

吴晓明;

“有”“无”“变易”的主题,居于中西哲学鼎定其基本建制的关节点上,因此,它们的出现、形成及勾连方式,便尤为切近地反映出中西哲学在基本建制上的分道扬镳与终成定局。中国哲学由于其基本建制而整个地立足于“易道”之上,并通过有-无(或乾-坤、阴-阳)来对“易道”作出阐说和发挥。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建制则意味着“易道”的不可能性——永恒者和变易者属于两个分割-对立的世界:“本真的有”属于超感性世界,而“本真的无”属于感性世界。“易道”只有在非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中才是可能的。对于易道的解说常有一偏,或偏于无(贵无),或偏于有(崇有),要之任何一偏终不离于易道也。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整个中国哲学的基本建制——道器不割、体用不二、本末不遗。正是这一基本建制决定性地标志出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别,从而也决定性地标志出中西哲学在有、无主题上的截然不同。

2025 年 07 期 ;
[下载次数: 184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5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民意志与人民智力的统一——青年马克思的共和主义困境及出路

方博;

《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基于激进的共和主义立场,毫不妥协地要求建立一种奠基于普遍人民民主之上的理性政治,进而要求人民意志和人民智力在政治过程中的统一。对于现实政治过程中意志要素和智力要素如何能够获得统一的问题,《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既不接受亚里士多德、卢梭的前现代方案,也不接受黑格尔的非民主方案,由于无法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案去应对现代物质生活对人的持续分化,因此只能抽象地设想一个能够超越并调节物质生活领域的真正的国家生活领域。青年马克思的这一困境既揭示了共和主义在现代语境中的一个“不可能三角”,也预示了他放弃这一理论立场并转向共产主义的方向:真正的民主制只有以一种全新的物质生活方式为前提才是可能的。

2025 年 07 期 ;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国家理论的范式转换研究”(编号22ZXA001)的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129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3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哲学意蕴——基于《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第3卷的考察

顾伟伟;

马克思地租理论通过重构生产价格与级差地租Ⅱ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土地关系的深层矛盾。基于《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与《资本论》第3卷的考察,发现其哲学突破在于以唯物辩证法为方法论内核,将经济范畴纳入生产关系的动态演进中——生产价格作为价值转形的历史环节,通过A级土地的动态调节,揭示资本与土地所有权的对抗;级差地租Ⅱ则展现资本集约化投资引发的矛盾运动,使土地的自然属性转化为资本增殖的媒介。马克思地租理论以“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论路径,突破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经验主义局限,在本体论层面解构“土地创造价值”的实体化谬误,最终构建起包含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率、个别价值等中介范畴的辩证总体。这种分析范式不仅祛除了地租拜物教的神秘外衣,而且揭示了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规律,为分析当代地租现象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2025 年 07 期 ;
[下载次数: 130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3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中国哲学

“象变”与“形定”:易道敞开的双重维度辨析

董春;

对变化的现象的重视是中国哲学的突出特征,中国哲学开创了在现象中把握本质的独特理论路径。这种“以象显道”的致思方式集中体现于易学哲学。易道在“象变”与“形定”的双重维度中得以敞开。“象”源于古人对日月星辰运转的观察,侧重于表征自然万物在未成形之前所展现的形态,其特征是“变”,其呈现方式为“见象”。“形”源于古人对山川草木的感知和改造,更侧重于对事物之存在特性的表征,其特征是“定”,其呈现方式为“形器”。在此基础上,易学家们将对“象”和“形”的认知与后天八卦相结合,将空间纳入时间,以时间统摄空间,通过将“象变”“形定”与人的生命相结合,“以象摄形”“融形入象”,建构出一套融时空为一体的哲学体系。

2025 年 07 期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周易》象思维的历史源流与现代阐释研究”(编号21BZX077); 泰山学者工程专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73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本期统计数据 more>>

网站访问量

总访问量: 809,899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